神农本草著作序言

如题所述

古籍记载,医术非三世积累,不可轻信其药。郑康成曾言,医者需谨慎对待药物的选择。孔冲远引用旧说,将医术历史分为黄帝针灸、神农本草和素女脉诀三个阶段。康成在《周礼》注释中提及的五种药物,即草、木、虫、石、谷,其治疗原则的统一,归功于神农子仪的技艺。这里的"慎物齐",指的是对药物治疗的严谨态度,主要涉及本草类书籍。冲远虽引用了旧说,但对郑义提出了疑问。《汉书》引用过本草方术,但《艺文志》中并未详细记载。贾公彦引用的中经簿提到子仪本草经,但未明确其出自神农。到了隋朝的经籍志,首次记载了三卷神农本草经,与今日的上中下三品相吻合,应是自汉代以来的旧本。隋志中还提到了雷公本草集注和蔡邕本草,但这些著作如今已失传。自《别录》以后,药物典籍历经增删,有时原文与后人增补的内容混淆不清。陆元朗在《经典释文》中引用的资料表明,经文与医家添加的内容合并为一,这种传统源远流长。孙伯渊先生与侄子校订大观本草,区分原文与后人添加的内容,如山谷川泽生长的药物为原文,含有地名的为后人掺入。吴普本被认为是最早的本草书籍,其他散见的引用资料也被收集补充,以完善大观本。解读本草需要才思敏捷、知识渊博,对古义进行疏通考证,非易事。古人讲究调和阴阳、顺应生命节律,各类生物皆能发挥其性,药物名称对应其功效,这体现了儒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淮南王的记载中,地黄和甘草分别对应骨和肉,大戟和葶苈的使用需适度,过度则有害。《论衡》和《潜夫论》中提到的对症下药,正是神农理念的延续。然而,后世学者有时忽视了药学的学术价值,只关注方术,导致经典记载的草木鸟兽名称混淆不清,这确实需要慎重对待。华佗传授吴普五禽戏,普依此救治多人,这表明医术的传承并非仅靠奇文异术,而是源于勤勉的考据和细致的验证。因此,只有读过医术三世的书籍,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药物。关于流传的黄帝、神农、扁鹊之书,多有后人的篡改,期待博学之士能校正这些文献。孙君伯仲校定的本草,虽然已开启研究之门,但精审的考证还需读者自行体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