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运营管理方面有没有什么方法?还有就是老师的薪资是怎么定的?一大难题

培训班运营管理方面有没有什么方法?还有就是老师的薪资是怎么定的?一大难题

教学质量是机构之魂。

业界公认的一个准则是:小型机构靠宣传,中型机构靠运营,大型机构靠口碑。

这个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规模机构的工作重心是什么。那就意味着在所有机构做大的过程中,教学管理能力变成了机构管理者一个必须要跨过去的槛。但有的人可能会质疑,一些营销驱动型的机构,虽然业界公认存在教学短板,但是一样可以做到很大规模。

教学管理,我认为大概分为四个板块,即教学监督,教师培训,教研建设,教学创新。在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三个原则需要管理者抓住,即标准化、可操作和产品化。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也尽量贯穿这三个原则。

本篇主要论述教学监督模块。教学监督,故名思议,是管理者对整个标准化教学流程实施程度的监控。教学监督按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学前监督,教学中监督,教学后监督。

目录

教学前监督

教学中监督

教学后监督

教学前监督

所谓教学前监督,指的是在教学行为前教师针对课程的准备过程。

新东方优能中学针对新教师的教学监督是比较严格的。一般来说,刚上讲台或即将上讲台的老师,在开班课前,都会写一个有名的“逐字稿”,即需要老师把第一节课想讲的每一句话,从最开始的自我介绍,到中间的段子,再到课程最后的作业布置,一个一个字的写出来。大家听上去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要真正实施,才知道工作量有多大,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测算下自己一分钟正常语速多少个字。当然,功夫不白费,写的过程确实能让自己的思想慢下来,有更深入的思考,并对底稿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完善。另外,在新东方,新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将自己的上课全真模拟视频进行录制,组长会针对视频提出各种问题,各种重录要求 ,直到你过关为止。以上的这两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不了解课堂实际情况的新教师教学前的备课监督过程。

学而思的教学前监督,是通过教研员“串课”的方式进行的。学而思每个城市都会有独立的教研人员,在内部称为教研部。教研部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对集团提供的教研产品的本地化,即对集团提供的教材进行增删改,并添加本地习题——因为地方的学而思目前还以小学初中为主,而各地小学初中的教学大纲相对于高中来说区别很大。在学而思,各位老师的教材基本都由教研员编辑,教学进度也由学校规定,这样的标准化教学过程为集体教研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性。每周,学而思会组织统一教研会,由教研员结合教材对周末的课程进行讲解、说课,在这个过程中,普通老师要做的,就是强化理解,学会更好的使用教材,效率和效果都比较好。

教学中监督

教学中监督,即在教学过程中的监督。教学前准备再好,教学中都有可能出现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且每个人都有惰性,缺少适当的教学中监督可能会造成不良风气蔓延。

有学校管理者认为教学中监督不重要,理由是,可以根据某老师的退课率等对该教师进行评价,这属于教学后监督。

这样的想法有两个问题:

一是,当出现退课后,结果已经出现,所有的处理都是滞后的;

二是,数据好,不代表没问题。

教学后监督

教学后监督主要指教学管理者在老师的教学行为完成后,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数据,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定、改进建议。这个过程管理者的发挥度很大,又是个墨迹活,裁定及处理过程无法做到量化考核和追踪检查,因此,设计好直接管理者的绩效激励是比较靠谱可行的做法。

我查看了很多材料,并和新东方和学而思的老师们了解了情况,发现他们的教学后监督,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这个让我感到很奇怪,也就是并没有特别专门的部门或者负责人对所谓的“问题教师”进行“回炉再造”。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大机构往往具有招聘优势,教师储备多,遴选质量也比较高,当通过标准化的培训体系的老师仍然拿出了比较烂的数据的时候,他们第一选择不是帮助你改进,而是——换人。

总结:

以上是我针对新东方学而思在教学监督模块的一些认知和分析。

监督这个词,表现了他的强制属性,因此实施上需要强大执行力。

有读者可能认为,过多的约束操作性较差,在教师激励端下功夫才是最行之有效的。

我不否认一个好的教师绩效体系在教学品质提升中的重要性,因为那是从根本上把外界强制变为自我强制的手段。

但是,在结果导向型的管理中,也不能缺少了对过程的规范,否则整个作业流程虽然目标是正确的,但会花费更高的学习成本。这就是设计并应用一套良好的教学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