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录音]在邓丽君身后6年出版,是对邓丽君“忘不了”的怀念。
无论是以“忘不了”或“最后录音”作专辑名字,个人认为,都是有所欠缺或“名不符实”。首先,是次专辑歌曲很“特殊”,跟过往正规录音室歌曲不一样,以“忘不了”这个比较乏善足陈的名称来唤专辑,根本没有把是次制作的“特色”和歌曲的“独特性”表达出来;至於“最后录音”,那就更“差劲”,炒作和误导皆有之,毕竟这些于1989/1990年在香港和巴黎录音室分别试唱的歌曲,本来就不是“最后录音”,歌曲像《莫忘今宵》《人面桃花》和《恨不相逢未嫁时》在1992年「难忘的」和1994年 Taurus 出版的「夜来香」中,都有最终敲定录音室版本;所以,要切合主题,宣传用的“So close, so far”或“绝唱重生”,实更可取。除了专辑名称有“误”,专辑内对巴黎系列照片的描述,也是有所失实,照片的拍摄时间该为1987/1988年初,跟所述的198十9年,相差至少一年。
当然,以上是有一点吹毛求疵,但,对於专辑更重要的内涵,个人还是佰份佰肯定。
[最后录音]的制作和配乐是由台湾的李寿全负责。李把歌曲分成三个部分:国语老歌,西洋歌曲和录音室练唱。其中,国语老歌,邀请了北京音乐团以管弦乐来伴奏,并作为一次大陆和邓丽君“圆梦”的合作,且找来曾经和邓丽君合作过的日本混音师茂木正三处理混音工程;至於,西洋歌曲,则以澳大利亚和新马组成的音乐团队为主,再加上了澳大利亚的和声团队。整体来说,[最后录音]制作非常国际化,加上考虑周全,是绝对的认真和充满诚意。
说[最后录音]的歌曲“特殊”,那是因为这些歌曲都不是邓丽君“认可”的可公布版本,再来的是,1989/1990年,也是邓丽君身心很糟糕的时期,虽然邓丽君敬业乐业,试唱式的录音还是感情投入,一丝不苟,但对於一直要求严格的邓丽君来说,可能感觉这些歌曲还是“羞於见人”,所以生前并没有发表;也因此,拿[最后录音]来评价邓丽君是没有意义的,也偏离了身后才出版的主旨 - 怀念。不过正因为邓丽君歌声有“差异”,人们对[最后录音]的反应也是相对极端:要嘛,极不喜欢,因为歌声不像“邓丽君”;要嘛,极喜欢,因为那是“最真”的邓丽君。
选歌上,[最后录音]所散发的是一种忧国和感情自伤的情怀,这跟那些年头所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What A Wonderful World》是当中最“开朗”的一首,但比起原唱 Louis Armstrong 在“身心健全”下的演唱,邓丽君的演绎,味道更像是沧桑中自勉“世界多美丽”。《Abraham, Martin And John》可以与《悲い自由》和《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理解。最后想说《三年》,明白歌曲为甚么会中间突然中断,也明白李寿全不把歌曲作完整的原因,但邓丽君的突然离开已经留给歌迷很多的遗憾,作为怀念,是否可以减少煽情,也少在伤口上洒盐呢 ?我想,《三年》可以在[最后录音]里没有完整版,但为了邓丽君的歌迷, 期望日后能有《三年》的完美版发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