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背景资料

很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背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扩展资料:

圆明园评价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8

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

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扩展资料: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得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

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

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

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

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

“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 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

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

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遂面目全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11
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一次侵略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前的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的国门被打开。随后,又有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欧美列强获得了它们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权利。可是为什么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仅仅过了十四个年头,西方列强又相互勾结,大举进攻中国呢?概括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侵略扩张本质的必然产物,一是清政府和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19世纪40—50年代,英、法、美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海上运输的优势,加利福利亚(1848)和澳大利亚(1851)金矿的发现以及“谷物法”(1846)与“航海条例”(1849)的废除。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涨,进入了主要依靠机器生产和以机器生产机器的时期,对外贸易也大幅度增长。当时英国对外贸易额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英国还为各国制造船舶并输出机器。它是全世界的工业中心,居于垄断地位,被称为“世界工场”。英国是在用火与剑掠夺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工业革命的。工业革命完成后生产力的激增又要求英国不断扩大国外市场与原料供给地,从而驱使它进一步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鸦片战争后,英国两次发动锡克战争,吞并了印度旁遮普(1845—1846年和1848—1849年);侵占了那格浦尔和奥德两个土邦(1853年和1856年),将它们并入印度;挑起了第二次侵缅战争(1852年);伙同法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变土耳其为其附庸(1854—1855年);对波斯宣战(1856—1857年)等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这个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虽然工业革命晚于英国,但它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国。19世纪40—50年代的法国,是七月王朝统治和拿破仑三世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前者代表金融贵族集团专政,后者代表金融贵族和工业巨头阶层的利益,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并利用天主教作为对内统治对外侵略的工具。19世纪40年代以来,法国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1841—1847年继续挑起对阿尔及利亚的战争;1843—1847年三次对越南进行武装挑衅;1854—1855年伙同英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等,1857年起与英国联合对中国进行侵略,是它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继续。

美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1812—1814年对英作战后,才走向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发展迅速。到1860年,美国的棉纺织品生产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国外贸易也很兴盛,对华贸易额仅次于英国。为了开拓市场,美国也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它对打开中国市场抱有极大的野心。

19世纪中叶,中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清王朝的虚弱激起沙俄的无比贪欲,一是沙俄本身出于两种势力的推动。其一是农奴制此时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民反封建斗争和非俄罗斯族地区反殖民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已达白热化的程度。为了维护贵族农奴主的统治,沙俄政府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的国家机器,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更需要继承彼得大帝以来的衣钵,对外侵占列国领土,争夺世界霸权,以扩大其封建剥削的范围,同时用来转移群众的视线,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其二是30年代起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俄国的资本主义内受封建农奴制的严重束缚,外遭工业先进国家的激烈竞争,工厂主和商人为了追逐利润,除指望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外,也迫切要求沙俄政府开疆拓土,以开辟国外特别是亚洲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以上两种势力交织在一起,遂促使尼古拉一世把侵占中国领土的长期预谋变为直接的行动。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虽然以中国的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二结束,但一方面欧美列强步步进逼清政府,以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外来侵略没有放弃,清政府为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对欧美列强的入侵也不是处处“俯顺夷情”,中外矛盾随之激化起来。表现如下:

一、增开通商口岸扩大通商地区问题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使得欧美列强欣喜若狂,认为中国将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从1843年到1854年的10多年间,英国输华商品平均年增长只有10%左右,有的年份只有1%和2%,英美的梦想在现实面前被撞的粉碎。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工业品对华输出的不景气呢?其原因马克思曾作出科学的回答,归纳有两:一个是鸦片贸易与合法贸易的矛盾,另一个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所具有的坚韧抵抗力。可欧美列强却不这么认为,它们认为输华工业品之所以滞销和积压,症结在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通商地区太受限制,以及清政府所设置的人为障碍——沉重的内地通过税。因此要增开通商口岸扩大贸易地区,取消各种妨碍商品自由行销的限制,并不惜以武力而得到。

二、鸦片贸易合法化问题

因鸦片问题而引发的鸦片战争结束了,但为此而缔结的《南京条约》及其俯约对今后的鸦片买卖如何处理却未明文交代。战后的鸦片走私以更大的规模、更广的地区、更快的速度公开泛滥于全中国。1854年鸦片进口量较之鸦片战争前1830—1840年平均每年进口24000箱,净增加的1.7倍。鸦片走私的泛滥,除进一步摧残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破坏中国的生产力,引起社会风俗败坏和道德沦丧外,也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激化了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以及本国统治者的矛盾,在经济上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大大加速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破坏了国内的货币流通,造成工商业更加凋敝,人民的赋税更不胜负担以及购买力更加萎缩。

与之相反,英美资产阶级则从鸦片走私中获得了血腥的利益。首先,鸦片扭转了英美对华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次,这项可耻的贸易一方面使鸦片贩子牟取了惊人的暴利,另一方面又养肥了印度殖民政府。再次,英国本土的资本家和英国政府也从中大获其利。总之,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鸦片输华已经成为中英印三角贸易和英印政府财政收入的生命线。

但是,英国政府对这种以走私形式出现的鸦片贸易一直是极不满意的,积极争取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因为,第一,鸦片既然成了英印政府财政收入和英中贸易的生命线,英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要以保障本国资产阶级的安全可靠、持久稳定和长期获利为原则,而不能把这座贸易之塔建筑在偷漏走私的沙滩之上。第二,英国政府越来越觉察到,鸦片走私不仅仅是一个做买卖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它将在其他方面对英国进一步侵华产生不利影响。第三,丧尽天良的鸦片贸易一直遭到包括英国善良正直人士在内的世界舆论的公开谴责,长期以来构成对侵略者的强大社会压力。第四,鸦片贸易合法化还满足了中小鸦片贩子的愿望,有利于他们参加竞争,扩张贩毒活动。

英国侵略者对清政府是否同意鸦片贸易合法化并没有把握,因此准备在谈判无效的情况下,就用军事威胁的办法。

三、广州入城问题

鸦片战争后,英国宣称它的臣民享有“无可怀疑”的广州“进城权”,而广州绅民则坚决加以抵制。这一矛盾与斗争,从1843年开始迄至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历时达15年之久,是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史上一大突出事件。

英国官方私下甚至怀疑进入广州城是否有实际意义可言,承认“进城本来是一个比较不重要的问题”。但是,在中国面前,他们硬要中方同意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除不断进行交涉外,设置以推迟交还舟山和进犯广州相威胁。法美也完全支持英国的立场,这就引起广州绅民的同仇敌忾,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入城的抗英高潮,同时对屈从洋人要求的清朝官吏也展开不调和的斗争。

广州绅民之所以誓死反对外国人入城,主要是出于对侵略者暴行的仇视和反抗。鸦片战争以后,在华洋人由于享有治外法权,身价骤增,其中不少所谓商人更是流浪汉、冒险家和罪行累累的逃犯,恣意狂悖,无法无天。侵略者可以任意欺压屠杀华人而逍遥法外,中国人一加抵抗,却遭到受洋人胁迫的清朝官吏的残酷镇压,广州人民自然积怨难平。士绅与群众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样感受到外族恣睢暴戾的凶焰,在意识上和情感上,自然有相通之处。不过,士绅属于封建知识阶层,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载体,久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夷之别”、“中外大防”的熏陶,形成了天朝上国的睥睨四夷的牢不可破的观念。认为洋人进城就是违反天朝的体制,藐视上国的尊严。群众在包括士绅在内的统治阶级思想濡染侵润下,会渗透着浓厚的忠君意识,并接受所谓外国人进城“有紊旧制”的观念。士绅在地方上又充当着领袖群众、平章曲直的角色,有较大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在他们的领导下,于是反入城斗争波涛迭起。

四、公使驻京问题

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上,长期实行的是宗藩外交体制,从无外国使节驻京之例。16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之间互在首都常驻外交代表的制度已经日趋巩固。但是必须清楚,西方国家之间的外交与它们对待亚非国家的外交是迥然不同的。后者是在“平等”外衣掩盖下以炮舰为后盾的侵略扩张外交。正是中西两种外交体制的不同以及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政策,导致外国公使驻京问题成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前中外矛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清政府之所以对各国公使驻京持深闭固拒的态度,有其深刻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从内因看,中国幅员广阔,物产丰盈,特别是以个体小家庭生产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从外因看,早期来华的西方殖民主义者,无不具有海盗商人的特征。这就难怪清王朝要把公使驻京视同引狼入室,并以闭关谋自卫。

公使驻京问题变的复杂起于1849年广州反入城事件之后。首先,英国认为进城问题之所以受挫,与当时的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徐于缙有很大的关系,认为徐于缙是反入城事件的幕后指挥,而且皇帝不知,英国想驻使北京直接影响最高层。其次,在外国侵略者看来,道光帝之同意不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并对反入城官民大事嘉奖,不仅“违反”了1847年的“协议”,而且说明清王朝是中国一切排外行为的最终依托。再次,由于反入城斗争的巨大影响,咸丰帝即位之初实行强硬的对外政策,这就使得外国侵略势力更迫切地要求公使驻京。最后,反入城的胜利冲昏了叶名琛等人的头脑,使之在对外交涉中由自满、自负进而虚骄自大、刚愎自用,从而更使得中西外交体制的矛盾有如火上加油,愈趋激化。

当中外矛盾逐步激化而欧美侵略者想通过利用外交手段以实现自己的侵略利益不能的时候,他们就选择了武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2-11
圆明园某个宫殿,完全是用香檀木建造的,价格昂贵。

福海东岸的一个宫殿,所有柱子和房梁上镶满了钻石和宝石。

焚毁圆明园是英法联军为了掩盖自己抢劫盗窃的罪行而犯的另一个罪行,这就是罪人的罪恶逻辑。
自1700年始,清朝统治者集财力、物力,役使无数能工巧匠,经历五位皇帝、历时150余年建成圆明园。被称为“中国第一园”,有“东方博物馆”之誉。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时间,吸收西洋建筑的巴鲁克形式,于长春园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就是弘历皇帝命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的。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中是一个创举。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强盗们掠夺了园内的大批艺术珍品,后来大都成为欧洲古董收藏家们手中的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也难逃厄运,石雕被砸毁,铜兽头亦流落海外。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