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的药用价值

如题所述

药用部位
植物的根和根茎。
功效分类 清热药。
附注 植物描述,详见词条:龙胆
龙胆草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条叶龙胆等的根和茎,主产东北地区,春、秋二季均可采收,以秋采者质量为佳。根及根茎入药。味苦,性寒,功专清热燥湿。其泻肝胆实火作用甚强,并可息风止痉止痛。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清热燥湿;泻肝定惊。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龙胆治疗头发全脱也有很好的疗效。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重,精神负担随之加重,脱发患者越来越多见。一般脱发治疗已有难度,临床遇到头发全秃者更为棘手,甚至于连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全部脱光而成为普脱者,治疗难度就更大。2000~2003年期间共治疗6例全脱患者,都先后用过西医治疗或用多种药物外治而未见好转,临床表现为头发全脱,舌红、苔黄或舌红绛起刺、苔薄黄,脉弦数。内服药的同时用外洗方,治疗2个疗程(30天×2)后,患者的眉毛、腋毛、阴毛均已长出;治疗6个疗程后,头皮发黑,由稀疏的毛发顶出,治疗12个疗程后,头发茂密,普脱痊愈。经长期随访所治患者头发乌黑,未见反复。她体会,脱发的治疗当守虚中有实,祛邪扶正,是药才可为治疗所用。 1、治热病腹痛:龙胆草30克,捶盐取汁服。
2、治热痢:龙胆草、木棉花各15克,红猪母菜30克,水煎服。
3、治目赤肿痛:
⑴龙胆草15-30克,捶汁服。
⑵龙胆草15-30克,白花彭蜞草30克,叶下红15克,水煎服。
⑶龙胆草15-30克,水煎,冲红糖服,渣捶烂贴眼,中留一孔。 ⒈《医学启源》: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⒉《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⒊《本草经疏》: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⒋《本草正》:龙胆草,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凡肝肾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⒌《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⒍《本草新编》: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而血亦去,湿消而气亦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最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而亦成黄疸者,非龙胆草所能治也。尤胆草泻湿中之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⒎《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辑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⒏《本草正义》:龙胆草,大苦大寒,与芩连同功,但《本经》称其味涩,则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内,故独以治骨热著;余则清泄肝胆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足以尽其能事;而霉疮之毒,疳痃之疡,皆属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泻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余义矣。
⒐《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⒑《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⒒《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⒓《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府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⒔《本草图经》:古方治疸多用之。
⒕《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⒖《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⒗《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⒈该品大苦,大寒,中药苦味之中仅次于马钱子,胜于黄连,居第二位,多用败胃,且不易入口,应佐以甘草。以调口味。
⒉黄连、龙胆草皆为清热泻火要药,黄连偏清心胃之火,龙胆偏泻肝胆之火。
⒊龙胆与黄柏皆能清下焦湿热,但龙胆长于泻肝胆实火,而黄柏主泻相火而清虚热。
鉴别方法
(1)本品横切面:龙胆表皮细胞有时残存,外壁较厚。皮层窄;外皮层细胞类方形,壁稍厚,木栓化;内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每一细胞由纵向壁分隔成数个类方形小细胞。韧皮部宽广,有裂隙。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3~10 个群束。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
坚龙胆内皮层以外组织多已脱落。木质部导管发达,均匀密布。无髓部。
粉末淡黄棕色。龙胆外皮层细胞表面观类纺锤形,每一细胞由横壁分隔成数个扁方形的小细胞。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约至45μm。
坚龙胆无外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平周壁的横向纹理较粗而密,有的粗达3μm,每一细胞分隔成多数栅状小细胞,隔壁稍增厚或呈连珠状。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浸渍4~5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20:2:1)为展开剂,二次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⒈出自《本经》。
⒉《本草图经》:龙胆,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本,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花作铃铎形,青碧色。冬后结子。采无时候,叶经霜雪不雕,此同类而别种也。
药材基源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Gentiana scabraBge.)、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Kitag.)、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Pall.)和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Franch.)的根和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产地溯源
⒈龙胆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⒉条叶龙胆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⒊三花龙胆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
⒋滇龙胆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
方剂名称
龙胆泻肝汤
出处
《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用法
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禁忌
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龙胆碱小鼠灌胃的LD50为460mg/kg,皮下注射大于500mg/kg,静脉注射为250-300mg/kg。另有报道龙胆碱小鼠灌胃LD50为1.3g/kg。
主要成分
含龙胆苦甙(Gentiopicrin)、獐牙菜苦甙(Swertiamarin)、当药甙(Sweroside)、三叶甙(Trifloroside)、苦龙甙(Amarogentin)、四乙酰龙胆苦甙(Gentiopicroside tetraacetate)、苦樟甙(Amaroswerin);龙胆黄碱(Gentioflavine)、龙胆碱(Gentianine)、秦艽乙素(Gentianidine)、秦艽丙素(Gentianol)、龙胆三糖(Gentian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 龙胆
根含裂环烯醚萜甙类苦味成份:龙胆苦甙(gentiopicroside),当药苦甙(swertiamarin),当药甙(sweroside),苦龙胆酯甙(amarogentin),痕量苦当药酯甙(amaroswerin);苦甙总含量可高达7.33%,而龙胆苦甙含量可达6.34%。生物碱:龙胆碱即秦艽碱甲(gentianine0.05%,龙胆黄碱(gentioflavine)。
条叶龙胆
根含裂环烯醚萜甙类苦味成份:龙胆苦甙,当药苦甙,当药甙,苦龙胆酯甙,痕量苦当药酯甙;苦甙总含量可达4.35%,而龙胆苦甙含量为4.15%。
三花龙胆
根含裂环烯酸萜类成份:龙胆苦甙,当药苦甙,当药甙,痕量苦当药酯甙;苦甙总含量为3.95%,而龙胆苦甙含量为3.66%。还含三花龙胆甙(TCMLIBifloroside)。
滇龙胆
根含裂环烯醚萜甙类苦味成份:龙服苦甙,当药苦甙,当药甙,痕量苦龙胆酯甙,痕量苦当药酯甙;苦甙总含量5.10%,龙胆苦甙含量5.01%。地上部分含龙胆碱,秦艽碱乙(gentianidine),秦艽碱丙(gentianal),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