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面测制中的组织分工和工作要求

如题所述

4.2.5.1 人员分工

剖面测制组原则上要求3~6人,采取组长负责制。主要人员有:分层人员;前测手、后测手(丈量数据获取、地质点定点);野外记录簿记录员(丈量数据记录、岩性描述、草图绘制);剖面丈量表填表人员;样品采集、产状测量人员;数字采集仪记录人员。

4.2.5.2 工作职责与要求

(1)分层人员

剖面测制分层的主要人员,多由具剖面测制经验、相关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组长担任。

垂向上任何内部基本连续的宏观岩性及组合的差异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志。分层原则如下。①宏观岩性:岩类、颜色、厚度等;②岩性组合:单一岩性层、复合层、旋回层、韵律层、含矿层;③化石宏观组合:化石类别的宏观差异、个体形态、保存状况、分布状态、排列优选方位和遗迹化石;④沉积构造:块状层理、水平层理、斜层理、波痕、冲蚀痕、沟槽模、泥裂、鸟眼构造等;⑤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层序界面。

剖面测制时,必须在剖面上用油漆标注起点、终点、分层界线、地质代号、层号,以及重要的地质信息位置(如化石采样点、同位素采样点、矿化点等)。要求位置准确、醒目清楚、不易损毁。

(2)野外记录簿记录员

在测制现场将各种数据、地质现象及剖面其他情况(剖面位置、天气及变化、剖面测制目的任务、露头情况、分工情况等要求逐项详细地记录于野外地质记录簿上)。剖面的起点、终点、剖面上的地质界线点等要在地形图上定点,并采集定点数据。

野外地质记录簿的记录内容和参考格式(含现场绘制平面图和信手剖面图)如图4.1及图4.2所示。

图4.1 野外地质记录簿的记录内容和参考格式(1)

图4.2 野外地质记录簿的记录内容和参考格式(2)

(3)填表人员

填表人员在测制现场将各种数据、地质现象等准确登录于实测地层剖面丈量及计算表上,其登录内容除记录格式和分层的岩性描述简繁程度有别外,其他内容完全与描述人员在野外地质记录簿上记录的一致,为剖面测制完成后提交成果所需相关数据的计算提供方便。

表4.1为实测地层剖面丈量及计算表示例,以及登录的基本要求(表中所填项目是在野外剖面测制中必须收集的数据和资料)。

表4.1 剖面丈量及计算表示例

(4)前、后测手

用皮尺或测绳丈量剖面,收集剖面分层位置、样品和产状采集位置等各种数据。后测手手持测绳起始端(0m端)站定在剖面每一导线的起点,前测手选择每一导线终点进行测量;终点的选择以尽量放长测绳,沿剖面方位至地形折点变化处或分层界线处,以保证前后测手可通视为原则。

定点:剖面的起点、终点、地层单位及岩性岩相分界点、构造点等都应作为地质点定点。

斜距:每一导线端点、分层界线、采样位置、产状位置等在测线上的读数。

方位:每一导线前进方向的方位角,取前、后测手罗盘读数的平均值,两人误差应≤3°。

坡角:剖面前进方向每一导线的坡度角,上坡为仰角记“+”,下坡为俯角记“-”,取前后测手罗盘读数的平均值,两人误差应≤2°。

所有测量相关数据通知记录人员记录,待记录、绘图、取样等各项工作完毕后再进行下一导线测量。

(5)采样和产状测量人员

若剖面测制组人员足够,可专设采样和产状测量人员。按要求在剖面上系统采集各种标本、样品,测量各种地质要素的产状;采样和测量位置要同时在导线上读斜距数,连同样品编号、产状数字等告知记录人员准确记录。

标本样品类型:标本包括陈列标本、岩相标本、岩矿标本、化石标本等;样品包括薄片样、化石样、化学分析样、人工重砂样、同位素年龄样、粒度分析样、电镜扫描样、岩组分析样、差热分析样、古地磁样等。

采样和标注:每一分层都应采集一定数量的标本,标本种类和数量应根据地质情况、研究目的及区调研究要求等综合考虑,每一个标本都要有导线上的具体采集位置。要尽可能采集有代表性的符合规格要求的标本,样品编号要求系统、准确,一般应包括剖面代号、层号、样品类型、顺序号等。如样品编号PM08006 b2,表示8号剖面第6层2号薄片样。采样、编号、填写标签、包装要及时进行,避免标本类型、编号和位置发生混乱。

测产状:对剖面上确定的各类面状、线状界面进行识别和产状测量。岩层产状原则上每一分层都应测量,要选择层内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侵入岩应测定接触面、流线、流面、各类节理等产状;变质岩应测定定向构造(板理、千枚理、片理、片麻理)的产状,以及断层面、劈理、节理的产状和第四系砾石扁平面的产状等,所有产状的测定位置均应在导线上读数并准确记录,记录格式为:

产状:75°∠35°(46m)

在每一导线上的采样编号、位置、产状等数据与记录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导线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