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4-04-25
免死金牌的学名,正规的叫法应该叫丹书铁券。这是文献记载正确的名称,有的时候又称丹书铁券叫做誓书铁契。最早在战国时候就有记载,比如(周礼,秋关私约)里面记载着(术书于丹图之事),就是书用朱砂写在券上。 也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丹书铁券,应该从汉初开始,刘邦打下天下来开始,发明权应该是属于刘邦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上就是一种学术之争。刘邦又与功臣剖符做誓,丹书铁券金匮时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呢,作为一种证据,从中间给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边这块发给大臣,右边这块藏在内府。像为刘邦打下江山的,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很多人,比如箫何、张良、韩信、陈平、周伯等等这些人,都持有皇帝发给的丹书铁券。这种具有免死效力,而且可以传之于子孙的铁券就不同于一般的契约,在颁发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朝宋齐梁陈,这时候梁朝就把丹书铁券变成了丹书银券,把铁变成银了;到隋朝又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这个丹书发展成嵌金,就是在铁券上凿,凿完嵌上金;到辽代又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就是在金板上拿朱砂来写; 到明代的时候,朱元璋刚登上皇帝宝座,就仿照唐代丹书铁券的式样,制作了一大批免死券。比如说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赏赐功臣,封李善长、徐达、李文忠、邓玉、冯胜六个人为国公,自汤河以下,封侯者28人,每人都赐以丹书铁券,这是历史上集中颁布特出的证券的最多的一次。
第2个回答 2013-10-14
民间所称的“免死牌”,在古代的正规名称叫“金书铁券”或称“丹书铁券”。“金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金书铁券”是皇帝颁发给功臣、重臣的奖赏和盟约凭证,内容一般是赐券日期,赐予对象的功勋业绩,以及被赐予的特权。为防假冒伪造,“铁券”分为左右两半,左边颁给受赐者,右边留于皇宫内府,以待需要时校验两者是否吻合。
例如唐昭宗赐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鏐。明英宗赐李文。
钱鏐那块券文最后说:“……是用赐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李文那块“铁券”上有明英宗诰命制文,字在铸好后涂成金色。上面写明赐李文“食禄一千石,免其一次死罪”。不过,前面还有一句限制———“除谋逆不宥”,就是说如果李文犯谋反之罪,还是要死。
第3个回答 2014-04-25
民间所称的“免死牌”,在古代的正规名称叫“金书铁券”或称“丹书铁券”。“金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金书铁券”是皇帝颁发给功臣、重臣的奖赏和盟约凭证,内容一般是赐券日期,赐予对象的功勋业绩,以及被赐予的特权。为防假冒伪造,“铁券”分为左右两半,左边颁给受赐者,右边留于皇宫内府,以待需要时校验两者是否吻合。 例如唐昭宗赐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鏐。明英宗赐李文。 钱鏐那块券文最后说:“……是用赐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李文那块“铁券”上有明英宗诰命制文,字在铸好后涂成金色。上面写明赐李文“食禄一千石,免其一次死罪”。不过,前面还有一句限制———“除谋逆不宥”,就是说如果李文犯谋反之罪,还是要死。
第4个回答 2014-04-25
就是可以让你犯罪的时候免死 有的一次 有的多次 不过也不管用 皇帝真想杀你 那玩意没用 因为是人家家里生产的 随时可以收回 或者说那是过期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