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 习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各地有异,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7
按照我国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一年中有八个传统的节日:
1. 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 春节,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 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5. 端午节,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6. 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7. 中秋节,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8. 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第2个回答  2010-12-14
春节
俗称“过年”。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面,互说吉利话。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携带礼馍、礼条(带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夕。正月十五晚上观灯,十五、十六两天有各项民间娱乐活动。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长虫、刺猬、口袋和枣山等大型蒸馍,象征来年好收成。
二月二
又称龙抬头。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们多等这一天剃头,以取吉利。家家摊煎饼,爆玉米花,炒大豆。
清明节
为群众性的祭扫祖坟的活动。在坟头烧纸,挂白纸条,以招幡扬魂。
端午节
俗称五月端午。家家门头插艾草,儿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脚脖系五彩线。日出前取河水洗脸,吃粽子。
中元节
俗称鬼节,在七月十五,炸油馍,上坟祭祖。
中秋节
即八月十五。节前带月饼、水果走新串友。晚上,全家团圆拜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
十月一
俗称鬼节。上坟,为坟墓添土。户户吃油馍。俗语说“十月一儿,油唧唧儿。”
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冬至起开始数九。家家户户吃饺子,俗曰: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
腊八节
俗称腊八儿。民间有“吃罢腊八饭,开始把年办”的俗语。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还有人在树上涂腊八粥,并祈祷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
祭灶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来年合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
除夕
全家团聚守岁,又称“熬福”,睡得越晚,来年越有福

参考资料:春节

第3个回答  2010-12-13
祭灶神
又称送灶神。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在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上天向玉帝回报,民间为其设祭送行。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家家在灶前供献糕饼、纸帛,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使其乱说。并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条幅。

过小年祭灶神

谣曰:“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意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儿就来到。

而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北京的歌谣则是这样唱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小年,又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年俗备忘录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进入年关,除了祭灶外,各家还要备酒做饭,放鞭炮,民间又称“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扫尘

这天要年终大扫除,民间俗称“扫尘”,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

前一天打扫完,这天就该糊窗户,现在多数人家没有糊窗户的必要,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间流传这一天要“割年肉”,也就是开始置办年货了。

腊月二十七洗晦气

这天开始民间讲究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按照传统习俗,每家每户一定要蒸上几锅馒头。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取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守岁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等,又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主要有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除了吃年夜饭,最重要的是“守岁”至次日凌晨。

正月初一吃饺子

正月初一家家吃饺子,吃饺子寓意为招财进宝,新年发财。

正月初二祭财神

这天天亮前民间有祭财神的习俗,以求一年财源茂盛,衣食有余。

正月初三走初三

这天是女婿给岳父拜年的日子,俗称走初三。又有民俗说初三是谷的生日,禁忌在这天吃米饭,否则会伤谷没米吃。

正月初四查户口

俗传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全家人必须人人在岗,接受核查。

正月初五送穷

各家要扫除垃圾,投之门外,表示送走贫穷,祝新年丰收富足。

正月初六开市

这一天各城市店铺开市恢复营业。

正月初七人日

人日又称为人胜节,它起源于先秦时期古老的占卜术。人们要在这天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形,制作成叫“人胜”的装饰品互相赠送。有些地方这一天要吃春饼。

正月初八祭星

传说正月初八是天上诸星下界的日子,普通百姓在院内向北设案,要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

正月初九天公诞

玉皇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下临万民的天神,俗传正月初九为其生日。这天,信奉者要去道观中斋天。

正月初十石不动

相传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要在大石头前烧香祭拜,忌动一切石器,如磨、碾、碓臼等。

正月十四试灯

近代元宵节演变为三天,正月十四为试灯,即在这天张挂完毕,进行彩排。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百姓俗称灯节。这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节日高潮。
第4个回答  2010-12-19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建国前,繁文缛节较多,封建迷信严重。腊八过后,择吉日扫灰。腊月二十三日辞灶之后,开始忙年,做大枣饽饽等。二十九日“封门”,贴春联、窗花、过门笺、挂宗谱。三十日晨,供盛饭。下午,上祖坟“送吊子”,请先祖回家过年。门口置“拴马桩”,院内横铺秫秸。晚十时左右,接灶、请神、撒陈(在正间地上撒麦秧)。半夜“发子”,拜先祖,敬诸神,鸣鞭炮。全家自幼至长,依序叩拜,长者受拜后须分压岁钱。然后喝辞岁酒,吃更年饺子。黎明,本族或近邻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钱饺子”。初三日黎明送神。节间,亲友互相探拜。农村请媳妇、请女婿,共贺新春。建国后,礼节相沿,迷信活动有所废除,80年代又有所复燃。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霄节,也叫“上元节”、“灯节”。家家用胡萝卜灌蜡油做灯,送至祖坟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礼花之俗,儿童燃放“解闷”。节间“闹元霄”,耍秧歌、舞龙灯,热闹非凡。
二月二 俗谓小龙抬头。男子多于此日理发。农家炒豆,称“蝎子豆”,意防毒虫。打“五谷囤”(用草木灰撒成几个相套的圆圈,内撒五谷杂粮),祈求有个好年景。旧有前往土地庙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废。
清明节 祭扫先人坟墓,添土压纸。建国后,机关、学校等于此日祭扫烈士墓。旧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冷食,并有打秋千之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吃粽子和熟鸡蛋。儿童以五彩线系脚脖、手腕。晨“拉露水”,采艾悬于门户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妇“送端午”,从娘家带粽子分送婆家亲邻。
六月六 旧俗吃炒面,曝衣书。新婿到丈人家“现新”。
七月七 旧称“乞巧节”。招远过此节是七月初六,俗云:“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节间做“巧饼”,儿童以线穿之,称“穿小果子”。旧时妇女生“巧芽”(以五谷杂粮生芽),供奉姐姐(织女),乞求织女赐给巧手。
七月十五 旧称中元节,又为鬼节,挂灯为鬼魂照路。此日晚间,挂宗谱、供先祖、吃饺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亲友以月饼、烧鸡等礼物馈赠。晚,宴饮赏月,分食月饼。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为秋祭,上坟添土,拜扫先墓。
冬至 俗称过冬,亦有挂宗谱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饺子。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喝“腊八粥”,憋“腊八蒜”。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又称过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烧灶神像。
公历节日 除传统节日外,一些纪念性的公历节日渐为县民接受,但活动范围、深广程度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