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高中地理问题 雪线

12.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的高度制约,有关冰川与雪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雪线的高度是变化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不变的

B.雪线的高度是不变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变化的

C.雪线高度以上,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D.一个地区如果地表高度没有高山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本题我不太明白 为什么选D 并且,“山岳冰川”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明确山岳冰川和积雪的区别。看到题干中提示,“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的高度制约”,其实就算不知道具体原理,读懂了这句话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当然这只是应试技巧,不值得提倡。山岳冰川是冰川是由多年积累起来的大气固体降水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质成冰过程形成的,主要经历粒雪化和冰川冰两个阶段。(具体区别参见百度百科,或者下文)也就是说积雪和冰川之间的转化如下:
降雪(新雪)——季节性积雪——粒雪化——常年性积雪——冰——冰川冰(比普通冰更坚实致密的冰)——永久性冰川——山岳冰川。
由此可见,从积雪到山岳冰川之间的转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一般来说,山岳冰川都是不会融化的(当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这种情况例外),因为其具有恒常不变的特性,一旦有所变化,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发生了改变。
所以没有积雪的地方(也就没有雪线),根本无法形成冰川。而要形成积雪,必须满足其年最高温在0摄氏度之下,雪才能不化。答案选D是正确的。
( 因为气温并非不变的,经常变化正是气温的特征,所以严格来说,雪线是可变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雪线的高度和冰川分布的高度都是不变的,但也都是可变的(从长期来看)。既然冰川分布和雪线息息相关,就不会存在一者变而另一者不变的情况。A和B都错。
C就是一个常识性错误了。如果降雪量小于消融量,如何形成积雪呢?

具体山岳冰川的介绍请看:
它不同于冬季河湖冻结的水冻冰,构成冰川的主要物质是冰川冰。新雪降落到地面后,经过一个消融季节未融化的雪叫粒雪。新雪的水分子从雪片的尖端和边缘向凹处迁移,使晶体变圆的过程叫粒雪化。在这个过程中,雪逐步密实,经融化、再冻结、碰撞、压实 ,使晶体合并 ,数量减少而体积增大,冰晶间的孔隙减少,发展成颈状连接,称为密实化。粒雪化和密实化过程在接近融点的温度下,进行很快;在负低温下,进行缓慢。
当粒雪密度达到0.5~0.6克/厘米3时,粒雪化过程变得缓慢。在自重的作用下,粒雪进一步密实或由融水渗浸再冻结,晶粒改变其大小和形态,出现定向增长。当其密度达到0.84克/厘米3时,晶粒间失去透气性和透水性,便成为冰川冰。粒雪转化成冰川冰的时间从数年至数千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3
这个问题需要明白2个概念:1、雪线;2、冰川

1、雪线定义: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地带,沿此地带年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处于平衡。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2、冰川定义: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 冰川分为大陆冰盖 ( 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
山岳冰川就是在山地雪线以上位置形成的冰川。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第2个回答  2010-12-13
冰川分两极冰川和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就是高山上的冰川
AB明显错,雪和冰都会化的,怎会不改变?
C应该是大于,下的还没化的多,怎么能有常年积雪?
D冰川是常年不化的作为固体形态的淡水。是积雪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变化而成。没有雪线,就没有积雪,并还不早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