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洛口大捷后威震中原,为何短短一年后,就成为一盘散沙,烟消云散了?

导致的原因有哪些?

瓦岗军属于农民起义,其中缺乏很多真正有将帅之才的人,而且没有很好的组织,充满着猜疑,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就安于现状,最后被打败了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农民起义,但是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了,这些农民起义有的开始的时候,很有成果,但是最后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失败了,像比较有名的比如说汉末黄巾起义,宋朝的方腊起义,以及这个隋末的瓦岗军的起义。都是在前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取得了局部的胜利,然后便安于了现状,没有当初的那股劲了

再加上外部的因素,有人使用离间计,是的瓦岗军内部起了内讧,领导人开始相互猜疑,李密杀了翟让,同时采取了错误的方案,与隋军对峙,但是自己的实力本身就不够,加上领导人方面的缺失,缺乏将才的有效领导,,从那时起,瓦岗军就开始由盛转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彩打,但是如果自身内部就开始相互猜疑的话这支部队就会四分五裂,被人各个击破。


瓦岗军当时取得了成绩之后,被其他人所忌惮,很多人都在打着他们的注意,当时的环境下,本来就是群雄割据,群雄逐鹿,所以对于瓦岗军就很难了,加上自身的原因,战略方针的错误,最后遭到了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的夹击,无奈饮恨败走,从此便销声匿迹了,世间再无瓦岗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2
当李密坐上瓦岗军的头把交椅后,他又指挥瓦岗军夺下了隋朝的另一大粮仓回洛仓,并部署攻打东都洛阳。李密还命人起草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檄文声讨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并传檄天下。
这时,对于瓦岗军的下一步战略动向,李密身边的谋士们主要有两大建议:一是泰山道士徐洪客建议:“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
二是投降瓦岗军的原隋朝官吏柴孝和力劝李密西入关中,他认为:“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今若使翟司徒(即翟让)守洛口,裴柱国(裴仁基)守回洛,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
以上两种意见,都是积极进取的方案,一个向东发展,沿运河南下,攻下江都,抓住隋炀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是向西,在关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与黄河以东的瓦岗军相互呼应,夺得天下。
尤其是第二种方案更具有战略远见,如果实行此方案,瓦岗军可先李渊集团而入关中,再与留在中原的兵力相呼应,瓦岗军极有可能夺取天下。
然而,李密却认为:“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所部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意思是留在关中,诸将会内斗),如此,则大业堕矣。”
这样,李密选择了先攻占洛阳的战略抉择,成了他战略上最大的失误。李密率领着瓦岗军只缠着洛阳打,结果,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却乘机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攻入了长安,为成就帝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同时,犯下战略错误的李密也开始走下坡路。李密围攻东都洛阳,隋炀帝在大业十三年十月派大将王世充率军前来救援,双方在洛阳附近展开连续大战,瓦岗军前期不利,后期在大批来附的义军和官军的支援下,才打跑了王世充。
在与王世充激战的时候,瓦岗军内部又爆发了一场大事变,原首领翟让欲夺回权力,结果被李密探出蛛丝马迹,在十一月的某一天,以宴请为名而在席间把翟让击杀。从此,瓦岗将士开始互存戒心,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隋炀帝后,于六月拥兵十万到达了黎阳(今河南浚县),当时在洛阳即皇帝位的杨侗采纳了元文都的建议,以授予李密高官厚爵,并许诺李密消灭宇文化及后可进入洛阳辅政。
这本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一条毒计,但是李密却认为这是夺取洛阳的良策,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并在同年七月,与兵强马壮的宇文化及激战,虽然瓦岗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兵马也死伤无数,义军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随后,杨侗下令同意李密进入洛阳,可是李密走到半途时,洛阳却发生了王世充的兵变,王世充排斥异己后,掌握了洛阳城的大权。王世充与李密数次大战,双方积怨甚深,李密自然不敢进城。
九月,王世充又与李密展开大战,两军激战正酣时,王世充把一个相貌与李密相似的人绑于阵前,并大呼已活捉了李密,义军大乱,王世充乘势攻击,瓦岗军大溃。
李密仅率两万余众逃至河阳,他遭此惨败,痛不欲生,欲拔剑自刎,被部下阻拦,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最终商议的结果是:李密率瓦岗军与隋朝官军激战中原,对李渊夺取长安起到了关键作用,李密与李渊又都姓李,投奔李渊最为合适。
而李渊也想借助李密的声望,来招降他的旧部以抵抗王世充,所以欢迎李密来投。瓦岗军的主要战将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第2个回答  2019-10-23
当李密坐上瓦岗军的头把交椅后,他又指挥瓦岗军夺下了隋朝的另一大粮仓回洛仓,并部署攻打东都洛阳。李密还命人起草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檄文声讨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并传檄天下。
这时,对于瓦岗军的下一步战略动向,李密身边的谋士们主要有两大建议:一是泰山道士徐洪客建议:“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
二是投降瓦岗军的原隋朝官吏柴孝和力劝李密西入关中,他认为:“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今若使翟司徒(即翟让)守洛口,裴柱国(裴仁基)守回洛,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
以上两种意见,都是积极进取的方案,一个向东发展,沿运河南下,攻下江都,抓住隋炀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是向西,在关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与黄河以东的瓦岗军相互呼应,夺得天下。
尤其是第二种方案更具有战略远见,如果实行此方案,瓦岗军可先李渊集团而入关中,再与留在中原的兵力相呼应,瓦岗军极有可能夺取天下。
然而,李密却认为:“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所部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意思是留在关中,诸将会内斗),如此,则大业堕矣。”
这样,李密选择了先攻占洛阳的战略抉择,成了他战略上最大的失误。李密率领着瓦岗军只缠着洛阳打,结果,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却乘机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攻入了长安,为成就帝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同时,犯下战略错误的李密也开始走下坡路。李密围攻东都洛阳,隋炀帝在大业十三年十月派大将王世充率军前来救援,双方在洛阳附近展开连续大战,瓦岗军前期不利,后期在大批来附的义军和官军的支援下,才打跑了王世充。
在与王世充激战的时候,瓦岗军内部又爆发了一场大事变,原首领翟让欲夺回权力,结果被李密探出蛛丝马迹,在十一月的某一天,以宴请为名而在席间把翟让击杀。从此,瓦岗将士开始互存戒心,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隋炀帝后,于六月拥兵十万到达了黎阳(今河南浚县),当时在洛阳即皇帝位的杨侗采纳了元当李密坐上瓦岗军的头把交椅后,他又指挥瓦岗军夺下了隋朝的另一大粮仓回洛仓,并部署攻打东都洛阳。李密还命人起草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檄文声讨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并传檄天下。这时,对于瓦岗军的下一步战略动向,李密身边的谋士们主要有两大建议:一是泰山道士徐洪客建议:“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二是投降瓦岗军的原隋朝官吏柴孝和力劝李密西入关中,他认为:“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今若使翟司徒(即翟让)守洛口,裴柱国(裴仁基)守回洛,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以上两种意见,都是积极进取的方案,一个向东发展,沿运河南下,攻下江都,抓住隋炀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是向西,在关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与黄河以东的瓦岗军相互呼应,夺得天下。尤其是第二种方案更具有战略远见,如果实行此方案,瓦岗军可先李渊集团而入关中,再与留在中原的兵力相呼应,瓦岗军极有可能夺取天下。然而,李密却认为:“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所部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意思是留在关中,诸将会内斗),如此,则大业堕矣。”这样,李密选择了先攻占洛阳的战略抉择,成了他战略上最大的失误。李密率领着瓦岗军只缠着洛阳打,结果,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却乘机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攻入了长安,为成就帝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同时,犯下战略错误的李密也开始走下坡路。李密围攻东都洛阳,隋炀帝在大业十三年十月派大将王世充率军前来救援,双方在洛阳附近展开连续大战,瓦岗军前期不利,后期在大批来附的义军和官军的支援下,才打跑了王世充。在与王世充激战的时候,瓦岗军内部又爆发了一场大事变,原首领翟让欲夺回权力,结果被李密探出蛛丝马迹,在十一月的某一天,以宴请为名而在席间把翟让击杀。从此,瓦岗将士开始互存戒心,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隋炀帝后,于六月拥兵十万到达了黎阳(今河南浚县),当时在洛阳即皇帝位的杨侗采纳了元文都的建议,以授予李密高官厚爵,并许诺李密消灭宇文化及后可进入洛阳辅政。这本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一条毒计,但是李密却认为这是夺取洛阳的良策,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并在同年七月,与兵强马壮的宇文化及激战,虽然瓦岗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兵马也死伤无数,义军的力量被大大削弱。随后,杨侗下令同意李密进入洛阳,可是李密走到半途时,洛阳却发生了王世充的兵变,王世充排斥异己后,掌握了洛阳城的大权。王世充与李密数次大战,双方积怨甚深,李密自然不敢进城。九月,王世充又与李密展开大战,两军激战正酣时,王世充把一个相貌与李密相似的人绑于阵前,并大呼已活捉了李密,义军大乱,王世充乘势攻击,瓦岗军大溃。李密仅率两万余众逃至河阳,他遭此惨败,痛不欲生,欲拔剑自刎,被部下阻拦,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最终商议的结果是:李密率瓦岗军与隋朝官军激战中原,对李渊夺取长安起到了关键作用,李密与李渊又都姓李,投奔李渊最为合适。而李渊也想借助李密的声望,来招降他的旧部以抵抗王世充,所以欢迎李密来投。瓦岗军的主要战将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文都的建议,以授予李密高官厚爵,并许诺李密消灭宇文化及后可进入洛阳辅政。
这本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一条毒计
第3个回答  2019-10-22
无组织无纪律,这是其中一个人的功劳这个人就是李密,李密加入瓦岗军后由于自身的功劳和能力最终成为瓦岗寨的寨主,结果李密成为寨主后任人唯亲,导致原来的将领心生不满,陆续离开。这就导致了可用人才越来越少,最终烟消云散。
第4个回答  2019-10-22
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了。
由于李密在屡次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其威望也就越来越高,翟让遂主动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后来,翟让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劝翟让夺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后李密杀了翟让。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义宁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对宇文化及作战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严重。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的政府军,割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迫使隋炀帝陷入江都孤岛,不能控制全国。最后虽然也走向失败,但仅有的洛阳隋军残余势力也已面临末日了。

义宁元年(公元618年)十月,瓦岗军在王世充率领的隋军打击下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政权投降.不久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