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有举行辩论赛,我们的辩题是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我是正方,所以大家帮忙想下有什么事例呢!!

希望大家能帮忙想想给反方的问题!!还有最好有代表性的例子!!大家帮帮忙,明天就要比赛了!!

首先这句话中的臭皮匠是裨将(也就是副将),可不是修鞋的!这要搞清楚,原意指三个副将加起来也能击败诸葛亮。举个例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固执己见,没有采取魏延的建议,自己率军出祁山,声震关中,天水诸郡投降蜀汉,上庸太守孟达也起兵叛魏,魏国极其危险。同时诸葛亮没有听从诸将的意见,执意要让马谡去守街亭,最后的结果是诸葛亮的蜀军被三个副将击败,这三个副将一个叫张颌,一个叫郭淮,一个叫司马懿(注:小说中司马懿是主将,其实在正史上,诸葛第一次北伐时,曹真是主将,郭淮、张颌、司马懿是曹真的三个副将。)这三位仁兄联合起来,司马懿出兵迅速击败孟达,张颌与郭淮联手在街亭大破马谡,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
总体看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固执己见没有听从魏延的奇袭长安的例子,后来不顾诸将反对启用马谡守街亭,而魏国方面司马懿、郭淮、张颌分工合作,联合抗敌,终于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军。以上资料出自三国志
还有我对楼上说一句,你的例子上三国志原文没记载,裴注上也没记载,你举得那个是小说内容,可不是史实,我真不知道用后人编造、虚构出来的故事怎么可能说服的了众人呢???如果我是反方,我只需说明这个故事是后人胡编乱造的,并非史实,那楼主的状况可就危险了。
对了,反方的问题,无非就是要说诸葛亮把蜀汉治理的多么多么好,这怎么是三个臭皮匠的比的呢?我说过皮匠是裨将,是说军事方面,跟治国、隆中对压根没关系,如果反方这么说的话,楼主就说这句话原本说的是军事方面,与其他方面无关,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不如三个裨将的(实例我上面已经举过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8
弟兄几个不团结,他们父亲让他们折筷子,每人一根都能折断,每人一把就不可以了。其实,父亲知道,如果他们三个人的力量合在一起。那一捆筷子便不具备任何威力。可是,他们都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只会导致做事失败。诚然,团结就是力量。也有人说:“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不叫力量。大家的力量才是力量。一个人的智慧是那么地渺小,大家的智慧汇在一起,能移山填海。
第2个回答  2010-12-08
你可以从这句话的本身故事来说服反方,讲出这句话的由来。这句话是这样来的: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第3个回答  2010-12-11
楼主需要说明的是术业有专攻,团结力量大,分工合作强于一人单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