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实施难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您好,前瞻经济学人为您提供相关行业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有差异

尽管我国许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但对智慧城市认识有着很大差异,对其的认识还只存在于技术方面,对上层架构很少提及。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也没有涉及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三网融合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思路与模式比较落后。另外,不同地区的相同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图表1:物联网建设主要技术关系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规划不系统

我国许多城市的信息产业比较薄弱,在信息化建设上,并没有制定长期的城市发展规划,也没有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以及政策法规或者标准规范等。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的最大阻碍。而我国也有些智慧城市规范缺乏科学与权威性,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行没有进行有效监控。

我国还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时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管理的标准以及基础技术的支持,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以及更新机制等都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缺少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构架以及适用于不同类型城市所使用运行模式。

图表2: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3: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条件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技术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不规范也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阻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格式没有统一,对数字化发展带来很大不便。而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等在高频领域仍使用国际标准,对于核心的超高频领域,其标准受国外组织控制,若是照搬这种模式需要付出量的专利费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另外,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不利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

(四)必要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比较晚,大部分城市的物联网建设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懂技术和了解政府流程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难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和城市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效率与质量。而我国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缺少的人才,主要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电子科技以及通信类等人才。

二、智慧城市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压力大

根据工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在5000亿到10000亿之间,“十三五”期间,按照各地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仍然会保持大致相当的投资规模。由于各地方财政收入目前普遍面临增长压力,而财政支出规模却不断扩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资金压力将会加大。

图表4:部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数据应用缺少平台

目前各地方政府纷纷制订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规划,各政府部门自行开发的系统众多,系统间缺乏共同的标准规范,横向整合共享难以深入进行,政务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协作仍然存在困难,大数据对于科学决策的辅助支持不够。

(三)产业拉动效应弱

现在智慧城市项目绝大部分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在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方面一直没有合适的模式,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产业拉动效应弱。此外,政府主导的信息化项目和社会力量自发建成的信息系统相对割裂,没有很好融合。

这种现状的改变还需通过政府机制、政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吸引企业共同建设运营。只有企业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政府才能够更多地专注于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5
  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发布了三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并均出台了相应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从实际效果看,新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广泛成果。金鹏信息专家就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顶层设计对当前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存在的短板与误区进行剖析。

  目前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存在三大瓶颈问题,这将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形成很大阻碍。

一、技术驱动特征明显智慧与城市脱节

  只见智慧,不见城市。把时下流行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都加载到城市之上,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SDN(自防御网络)等等,但基本上都是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服务的套路,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各功能模块的深度融合,浮于表面,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矛盾,缺乏吸引力,民众感觉不到智慧,感觉不到生活的变化。一个城市是否智慧,不在于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是否恰到好处,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城市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城市生存和发展依赖三种基础设施,支撑城市中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如果从改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入手,进行智慧化方案的总体设计,使这些要素产生的微气候系统对城市有明显的影响力,新型智慧城市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

二、规划相对主观与周围环境缺乏融合

  一般来说,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对于所在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特色、资源条件、人口构成、支柱产业等等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目标和建设计划也较具有针对性。但问题是只就城市论城市,制约条件与边界条件考虑较少,规划设计偏于主观。现代社会流动性很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所属区域之间,乃至境内与境外之间频繁流动,城市只有与周围的环境有效地融合,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与周边信息化环境的融合主要在于几个方面:

  1、网络基础设施的对接,保证全程全网一致性的传输质量和安全性要求;

  2、区域内融合的信息与数据从规模和质量上远比一个城市内的信息融合更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3、应用系统间的融合,如相邻城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信息的对接,物流标识和物流系统的对接;

  4、配套机制的融合,如认证系统和征信系统的互认,为城市与周边的经贸合作提供支撑。

三、重硬轻软实施难度大

  目前的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也好,设计也好,基本都偏重技术架构,讲求技术先进、功能全面、性能高超。硬环境描述得比较清楚,但在软环境方面,比如制度、环境、配套机制、政策措施、商业模式往往语焉不详,而没有软环境的支撑很可能会走传统信息化的老路子,达不到新型智慧城市的高度。要把软环境说清楚,必须对城市的功能服务体系有透彻的了解,对政府的治理体制、城市的运行管理机制、社会事业服务的机制有着深入的把握,对于现有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弊端有着清晰的认识,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与利益诉求有着深刻的洞察。而这些,恰恰是信息通信从业者的短板,缺乏对政府治理体系的认知和经历,捕捉不到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提出的保障措施和推进策略难以切中关键,资源集约、信息共享、应用协同等这些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就难以实现。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