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李白山水诗中的景,情,理

如题所述

一、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的艺术形象。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的,但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人生的经历、遭遇不同,即使是同处一个朝代,写同一题材的作品,所咏的事物相同,但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心态也各不相同,诗词的风格也不同,“景”中所寓的“情”也就大异其趣。同是送别诗,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显得欢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显得凄婉。
李白山水诗的独特性,又表现在奔腾豪放的情感上。他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用他那支“惊风雨”、“泣鬼神”的生花妙笔,为祖国的名川胜水传神写照,其山水诗豪放的艺术风格,也来自他黄河般奔涌澎湃的激情。他不是把自然景物当作单一描写或刻画的对象,而是和抒情的成分、和他丰富的想象以及深挚的感情有机结合,用如椽巨笔,饱蘸感情的浓墨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激情、豪情汇成一股不可阻遏的激流,给人强烈的感情激荡和冲击。在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中,有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它艺术地摄取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它之所以能描写得如此动人,魄力不衰,主要是因为全诗融入了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不是客观地、冷静地把蜀道的面貌描绘在我们面前,对自然不是冷漠的观察,而是用倾注感情的巨笔来描写蜀道的山、水、日、月、星辰,用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写得辟阖纵横,变幻超忽,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显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丽的姿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都是为了强烈的抒情,回肠荡气,一唱三叹,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王维诗中的淡薄情感与李白诗中的炽烈浓情相比迥然有别,王维诗的情感是何等的冲淡和幽冷!这是因为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经历不同。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王维从他当时隐遁的感情出发,特别欣赏和爱好幽雅的风景和静谧的环境,特别欣赏生活中和自然界与佛家寂灭思想、恬淡闲适心情相适应的萧条、凄清、冷漠的一面,并将它加以主观情绪的渲染。因此,出现在王维笔下的自然景物,常常不是生气勃勃,往往是非常静谧清空,甚至幽冷阒寂,深深染上了作者禅宗寂灭的思想情绪。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他的“荒城临古渡,落叶满秋山”,“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天高秋日迥,嘹唳闻惊鸿”等诗句,气氛萧条,感情幽冷,正象古寺寒钟一样给人以瑟索清冷的感受。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空寂,则多少表现了诗人美学趣味中消极出世的阴沉一面。《过香积寺》写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围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幽静的境界!诗人用“冷”字来形容“日色”,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寂灭”(古人语)。
通过比较,学员可以从同一题材的作品中领略到不同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感受,而且对开阔学员的视野,活跃学员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诗词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
所谓比较,就是寻求众多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差别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问题、辨别正误、决出高下、解决疑难的一种最普遍、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员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例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豪情万丈,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雄的意境,毫不矫饰地昭示其内心世界。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回肠荡气,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通过比较,使学员对该诗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提高学员的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唐诗教学中,教者可以把同处盛唐时期的李白与王维进行比较。二人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与山水融为一体,大自然催发了他们的灵思妙想,但他们各自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来吟咏。李白选择 “壮景”: 巍峨澎湃的高山大河,高远明亮的日月星辰,旷达、粗犷、磅礴、宏阔,酣畅淋漓,气度恢弘,充满阳刚美;王维选择“柔景”: 清新明媚的蕙风皓月,素洁宜人的小桥流水,精致、柔弱、闲适、温婉,轻如柳,细如絮,味如嚼榄,意韵悠扬,充满阴柔美。
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啸傲苍林,寄情山水,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奏地雷”的雄奇篇章。再如,“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的雄浑;“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雄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雄瑰;“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的雄奇;无一不是与峥嵘高兀为邻,选择“壮景”,显现浩瀚、磅礴、恢弘、壮伟的特征,具有惊心动魄的阳刚美。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写景特别喜用“空”、“静”等字,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林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的情怀。“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再联想到寺内修行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诗笔带有一种清空的灵气。诗人似乎又特别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都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侧重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鹿柴》)则侧重表现出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旷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再如,“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胜事空自如”(《终南别业》),“秋雨空林烟火迟”(《积雨辋川庄作》),“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诗中“空”字都含有清空的意蕴。王维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选景偏于“静景”,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通过以上的对比解析,学员获得的可能就不止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对诗的主题意蕴的更深入、更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诗所刻画的形象的比较,帮助学员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并感受诗的艺术魅力。通过比较法教学,可使学生更容易发现不同诗人诗作章法结构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奇妙。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富有理趣的诗歌包含两种:第一种,含而不露,让读者从题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去咀嚼领悟。第二种,直接点破。这与前一种恰恰相反,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领悟以及诗中含蕴的哲理,直接告诉读者,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理趣。一些诗句因富含理趣而流传千古,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语约意丰,人们都耳熟能详。
李白的《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和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诗人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
李白的山水诗中,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的审美意识,包含着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美的理解,积淀着人类追求美的执着。诗人常常以行健不息的自然意象表现自我奔放的精神情感,而这种情感的重要内涵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更是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驾着一叶扁舟,辞白帝,下江陵,一日千里;望前程,听猿啸,两岸青山。以如此高速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之中,这不正是表现了人类驾驭自然,斗风战浪,勇往直前的伟力吗?何等壮观的景象和气势!给人荡魂摄魄的力量,而江流如飞之势恰恰象征了诗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因此,这首诗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大力量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读完诗篇,我们心中回荡的是饱满的浩然之气,是积极向上的壮志豪情,它所昭示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昂扬蹈厉的精神和奋然前行的力量,它具有超出字面意义的功能,成为激励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一情感信息的载体,释放出历久不衰的正能量!
李白的山水诗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和理想幻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而是寄情山水。那些“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纯粹吟花草、弄风月之作,与李白的山水诗不能相提并论。同是写景,李白的“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韵味深长,令人玩味不置。而诸如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鲍照《玩月城西楼廨中》的“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萧纲《折杨柳》的“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庾信《奉和山池》的“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等诗,丽则丽矣,也不乏新意,但只是单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缺少兴寄。由此可见,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能打动人心。
同样是山水诗人,而且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之鼻祖的谢灵运,通常我们在肯定谢诗的文学史地位时,却不无遗憾地认为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即他的山水诗尚未摆脱魏晋玄风影响,从而表现出“理”与山水的分离,达不到李白寄情山水,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谢灵运的诗篇通篇好的很少,但是却不乏名句,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学长河中,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散见在各诗篇中的“名章迥句”。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幕》)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出于精心雕琢,表现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但是,像“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石门新营所住》)这类句子,虽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在表现上却因过于拘于对仗而使诗句不太易懂,形象并不鲜明。另外,谢诗中还有一些句子被后人提出来品评,如“悲矣采薇唱,苦哉有余酸”(《苦行寒》);“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浅水潺缓,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等这类借景或直接述理的句子,来表达诗人内心对郁闷,排遣自己的寂寞。谢诗虽有“富艳”之美,后人仍认为其诗有时过于繁重,有堆砌辞藻,雕琢失真的弊病。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应用,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一以当十的功效。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通过反复的比较,学员学习诗词的兴趣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展。同时,学员从中得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认真寻找规律,掌握方法,就能使学员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6
一.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富有理趣的诗歌包含两种:第一种,含而不露,让读者从题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去咀嚼领悟。第二种,直接点破。这与前一种恰恰相反,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领悟以及诗中含蕴的哲理,直接告诉读者,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理趣。一些诗句因富含理趣而流传千古,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语约意丰,人们都耳熟能详。
李白的《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和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诗人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
李白的山水诗中,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的审美意识,包含着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美的理解,积淀着人类追求美的执着。诗人常常以行健不息的自然意象表现自我奔放的精神情感,而这种情感的重要内涵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更是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驾着一叶扁舟,辞白帝,下江陵,一日千里;望前程,听猿啸,两岸青山。以如此高速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之中,这不正是表现了人类驾驭自然,斗风战浪,勇往直前的伟力吗?何等壮观的景象和气势!给人荡魂摄魄的力量,而江流如飞之势恰恰象征了诗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因此,这首诗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大力量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读完诗篇,我们心中回荡的是饱满的浩然之气,是积极向上的壮志豪情,它所昭示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昂扬蹈厉的精神和奋然前行的力量,它具有超出字面意义的功能,成为激励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一情感信息的载体,释放出历久不衰的正能量!
李白的山水诗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和理想幻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而是寄情山水。那些“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纯粹吟花草、弄风月之作,与李白的山水诗不能相提并论。同是写景,李白的“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韵味深长,令人玩味不置。而诸如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鲍照《玩月城西楼廨中》的“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萧纲《折杨柳》的“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庾信《奉和山池》的“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等诗,丽则丽矣,也不乏新意,但只是单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缺少兴寄。由此可见,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能打动人心。
同样是山水诗人,而且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之鼻祖的谢灵运,通常我们在肯定谢诗的文学史地位时,却不无遗憾地认为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即他的山水诗尚未摆脱魏晋玄风影响,从而表现出“理”与山水的分离,达不到李白寄情山水,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谢灵运的诗篇通篇好的很少,但是却不乏名句,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学长河中,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散见在各诗篇中的“名章迥句”。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幕》)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出于精心雕琢,表现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但是,像“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石门新营所住》)这类句子,虽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在表现上却因过于拘于对仗而使诗句不太易懂,形象并不鲜明。另外,谢诗中还有一些句子被后人提出来品评,如“悲矣采薇唱,苦哉有余酸”(《苦行寒》);“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浅水潺缓,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等这类借景或直接述理的句子,来表达诗人内心对郁闷,排遣自己的寂寞。谢诗虽有“富艳”之美,后人仍认为其诗有时过于繁重,有堆砌辞藻,雕琢失真的弊病。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应用,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一以当十的功效。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笔下的“理趣”。通过反复的比较,学员学习诗词的兴趣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展。同时,学员从中得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认真寻找规律,掌握方法,就能使学员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
二.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心底的“豪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的艺术形象。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的,但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人生的经历、遭遇不同,即使是同处一个朝代,写同一题材的作品,所咏的事物相同,但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心态也各不相同,诗词的风格也不同,“景”中所寓的“情”也就大异其趣。同是送别诗,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显得欢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显得凄婉。
李白山水诗的独特性,又表现在奔腾豪放的情感上。他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用他那支“惊风雨”、“泣鬼神”的生花妙笔,为祖国的名川胜水传神写照,其山水诗豪放的艺术风格,也来自他黄河般奔涌澎湃的激情。他不是把自然景物当作单一描写或刻画的对象,而是和抒情的成分、和他丰富的想象以及深挚的感情有机结合,用如椽巨笔,饱蘸感情的浓墨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激情、豪情汇成一股不可阻遏的激流,给人强烈的感情激荡和冲击。在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中,有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它艺术地摄取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它之所以能描写得如此动人,魄力不衰,主要是因为全诗融入了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不是客观地、冷静地把蜀道的面貌描绘在我们面前,对自然不是冷漠的观察,而是用倾注感情的巨笔来描写蜀道的山、水、日、月、星辰,用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写得辟阖纵横,变幻超忽,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显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丽的姿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都是为了强烈的抒情,回肠荡气,一唱三叹,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王维诗中的淡薄情感与李白诗中的炽烈浓情相比迥然有别,王维诗的情感是何等的冲淡和幽冷!这是因为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经历不同。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王维从他当时隐遁的感情出发,特别欣赏和爱好幽雅的风景和静谧的环境,特别欣赏生活中和自然界与佛家寂灭思想、恬淡闲适心情相适应的萧条、凄清、冷漠的一面,并将它加以主观情绪的渲染。因此,出现在王维笔下的自然景物,常常不是生气勃勃,往往是非常静谧清空,甚至幽冷阒寂,深深染上了作者禅宗寂灭的思想情绪。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他的“荒城临古渡,落叶满秋山”,“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天高秋日迥,嘹唳闻惊鸿”等诗句,气氛萧条,感情幽冷,正象古寺寒钟一样给人以瑟索清冷的感受。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空寂,则多少表现了诗人美学趣味中消极出世的阴沉一面。《过香积寺》写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围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幽静的境界!诗人用“冷”字来形容“日色”,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寂灭”(古人语)。
通过比较,学员可以从同一题材的作品中领略到不同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感受,而且对开阔学员的视野,活跃学员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诗词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在比较中,突出李白眼里的“壮景”
所谓比较,就是寻求众多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差别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问题、辨别正误、决出高下、解决疑难的一种最普遍、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员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例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豪情万丈,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雄的意境,毫不矫饰地昭示其内心世界。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回肠荡气,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通过比较,使学员对该诗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提高学员的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唐诗教学中,教者可以把同处盛唐时期的李白与王维进行比较。二人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与山水融为一体,大自然催发了他们的灵思妙想,但他们各自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来吟咏。李白选择 “壮景”: 巍峨澎湃的高山大河,高远明亮的日月星辰,旷达、粗犷、磅礴、宏阔,酣畅淋漓,气度恢弘,充满阳刚美;王维选择“柔景”: 清新明媚的蕙风皓月,素洁宜人的小桥流水,精致、柔弱、闲适、温婉,轻如柳,细如絮,味如嚼榄,意韵悠扬,充满阴柔美。
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啸傲苍林,寄情山水,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奏地雷”的雄奇篇章。再如,“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的雄浑;“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雄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雄瑰;“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的雄奇;无一不是与峥嵘高兀为邻,选择“壮景”,显现浩瀚、磅礴、恢弘、壮伟的特征,具有惊心动魄的阳刚美。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写景特别喜用“空”、“静”等字,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林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的情怀。“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再联想到寺内修行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诗笔带有一种清空的灵气。诗人似乎又特别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都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侧重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鹿柴》)则侧重表现出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旷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再如,“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胜事空自如”(《终南别业》),“秋雨空林烟火迟”(《积雨辋川庄作》),“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诗中“空”字都含有清空的意蕴。王维王维在40岁后过着“身在朝廷,心存山野”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归林”(《酬张少府》)。选景偏于“静景”,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淡泊,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通过以上的对比解析,学员获得的可能就不止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对诗的主题意蕴的更深入、更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诗所刻画的形象的比较,帮助学员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并感受诗的艺术魅力。通过比较法教学,可使学生更容易发现不同诗人诗作章法结构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奇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3-29
百里屠苏草连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