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借燕子挪窝表达了什么?

如题所述

燕子,在这一句诗词中,充当了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在同一个房子里居住的人,由谢安权贵之人变为了寻常百姓,表达了时代变迁之意,也体现了诗人,体察人民。

 作者笔锋一转,对于前面的静态景色,突然转向描写,乌衣巷中正在飞翔建巢的燕子,通过燕子飞翔的轨迹和方向,讲述者现在乌衣巷中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了,为了让读者真正领悟到诗人写诗的意图,作者特地把飞入老百姓家中建巢的燕子,与谢安两家高贵家族厅堂上大梁上的燕子进行比较,把燕子当作时代变迁的见证人。

而两句中的寻常二字,则体现出了今日的老百姓与往昔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这一变化所抒发的无限感慨,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作者文中的晏子看是选择看似平常,其实选择得十分细腻,具有特点,是作者的匠心独具,是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具有栖息旧巢的特点。燕子在这一句中充当了见证者,他不会发生改变,不会是今年的燕子和明年的新燕不一样,两句诗中变化的仅仅只有在房中居住的人,有以前的皇亲贵胄,变成了如今的寻常百姓。

选用的景色十分寻常,语言也非常通俗易懂,但却非常含蓄,慰藉的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抒发了作者自己,对于时间变迁的感慨,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第2个回答  2019-09-19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燕子的一种忠诚的书写,忆固年时日,王谢两大家厅堂前的燕儿。随着时代的变迁,王谢两大家日益衰败,早已变成了普通百姓人家,只有那厅堂前的燕儿不离不弃,不计权贵,世世代代不离不弃。不是写燕子飞到别人家了,是写的燕子飞入现在王谢后人的家里,主要书写的是时过境迁王谢两大家的衰败景象。
第3个回答  2019-09-18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第4个回答  2019-09-19
这首诗,用燕子来表达了世事无常的意境,属于一种暗喻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