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爱子七不责,具体出处如何?

如题所述

出自《黄帝内经育胎智慧》。

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精髓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出自——明代吕坤《呻吟语》。

原文: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译文:卑幼的人有过失,在责备的时候应该慎重。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呻吟语》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

这是书名作《呻吟语》的原因,至于为什么要呻吟,那是可以在作者吕坤在《忧危疏》中的话来总结,即是:“当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机未动。天下之人,乱心已辨而乱人未倡厥”。大意是:天下虽然表面安定,但已然乱象丛生,人心亦已乱,社会病入膏肓。这是作此书创作时的社会背景。 

而在作者个人方面,1563(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即吕坤28岁时始撰《呻吟语》(注:序中言“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倒推   )。

这期间吕坤见证了明世宗、穆宗的先后逝世,张居正赋役制度改革由盛而衰,以及宁夏之役和朝鲜之役的相继发生,吕坤个人也经历了丧父失母,为官清廉有异政,学问渊博有奇文的人生蜕变。这是作者创作时的个人经历背景。

第2个回答  2019-09-29
古代爱子七不责出自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呻吟语》【原文】

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译文】

卑幼的人有过失,在责备的时候应该慎重:

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
第3个回答  2019-09-29
古代父母爱子“七不责”,出自《黄帝内经育胎智慧》。
我认为,当今的父母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和遵循的。
因为,家长宽容,孩子笑容;家长付出,孩子杰出!家长合格,孩子优秀;家长优秀,孩子卓越!

“七不责”如下:
1、对众不责
2、愧悔不责
3、暮夜不责
4、饮食不责
5、欢庆不责
6、悲忧不责
7、疾病不责
第4个回答  2019-10-03
出自——明代吕坤《呻吟语》。

原文: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