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间,于,以为三个字词的一词多义,及例句。

如题所述

◎ 间间、闲 jiān 〈名〉(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tween;among]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6) 近来 [recent]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7) 姓(闲)词性变化◎ 间间 jiān 〈量〉(1)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间间、闲 jiàn 〈名〉(1) (会意。古写作“闲”,“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jiàn ) 本义:门缝)(2) 同本义。泛指缝隙;空隙 [gap;space between]闲,隙也。从门,中见月。会意。——《说文》有闲中也。又,闲不及旁也。——《墨子经》其闲不能以寸。——《孟子》从门闲而窥其夫。—《史记·管晏传》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得间奔真州。—— 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3) 又如:间出(乘隙私出,微行);间缺(空隙);间蹊(小道);间径(小道;僻路)(4) 隔阂;嫌隙 [estrangement]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国语·越语下》(5) 间谍 [spy]。如:间使(密使);间骑(骑兵侦察员);间者(探子);间事(用间谍之事);间人(内奸)词性变化◎ 间间 jiàn 〈动〉(1) 挑拔,使人不和 [sow discord]谗人间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 又如:离间(挑拔使之不和睦);间构(离间构陷,挑拔中伤);间疏(离间);间贰(离间);间书(用以挑拔是非的信)(3) 拔去多余的植株、去掉[林中]多余的树(使其他的苗或树能更好地生长) [thin out]。如:间玉米苗(4) 隔开间隔 [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枫松相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病间月。——清· 方苞《狱中杂记》(5) 又如:间行(拉开距离行进);间阔(久别;远离);间岁(隔一年);间世(隔代)(6) 夹杂;参杂 [be intermingled;be mixed up with]中间力拉。——《虞初新志·秋声诗序》(7) 又如:间色(杂);间错(间杂);间编(编次杂乱);间厕(夹杂);间诂(夹注)(8) 非难;毁谤 [blame;reproach;slander]。如:间然(非议);间废(不以为然而废弃);间言(非议);间非(责怪);间谤(毁谤)(9) 参与[participate]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10) 更迭;交替 [do sth.alternately]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杜甫《别蔡十四著作》(11) 又如:间歌(古时吹笙和唱歌相交替的一种礼制);间出(隔世而出);间生(隔世而生)◎ 间间 jiàn 〈副〉(1) 间或,断断续续 [sometimes]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齐策》间道经其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间以诗记所遭。——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间则蹑屐。——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2) 秘密,暗中(隔开众人,使自己隐而不现) [in secret]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另见 jiān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