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4分)材料二: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4分)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引自《魏书·高帝纪下》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4分)(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5分)

(1)理由: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2分)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2)和汉族通婚姻(2分)。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2分)
(3)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4分)
(4)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3分)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文言材料题,重在根据问题,结合所学,梳理文义。
(1)材料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和大臣的对话,首先根据要求确定北魏孝文帝的话。材料“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这段话可以翻译为:此次的迁都行程的确很难。但是,我们这个国家从北方兴起,定都在在平城这个地方,虽然拥有天下的(很多)财富,同时呢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平城)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战争,(民风彪悍)不可以轻易教化,很难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然而)崤山和函谷关是帝王的房屋,黄河洛水在帝王的家中,(经济发展的基础好)所以朕要大规模迁都,一统中原。(即上述地方便于管理,教化百姓,有利于统治。)
通过材料翻译可以知道,迁都是因为平城民风彪悍,难以教化,进一步分析处此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难以接受汉文化。而洛阳历代帝王多建都此处,经济基础良,社会环境、民风淳朴,易于教化,便于统治,可以立足此处,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2)此问考察措施,采用找出动词的方法作答。例如:带头纳、亲自……聘、命……聘等,可以明显看出有联姻的意思。除了自己联姻,还让他的弟弟们也联姻,而联姻的对象则多为
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政治婚姻大多为了拉拢他人,同时也是希望上行下效,达到民族融合、了解的目的。
(3)此问考察措施,采用找出动词的方法作答。革……、诏……、诏……、……为、赐……
通过分析可以归纳为四点: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
(4)主观动机指北魏孝文帝自己的出发点,可以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到,为了教化百姓,加强不同民族了解,减少民族矛盾,巩固统治,统一天下。
客观效果则是从动机以外的方面考虑,这一点结合所学可以回答,主要是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北方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