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只说诸葛亮不识天数,他为什么不言明是谁的天下?曹家的天下吗?最后还不是司马家的。
诸葛骂死王朗,王朗口口声声说天数,他怎么不知道,天数就是要他这个自以为口衔天宪的钦差大臣在阵前被诸葛亮骂死,如果他知道自己羞辱而死的天数,还敢不敢上战场呢?
当邓艾父子攻破蜀国时,曹魏的皇帝与贵族恐怕日子不比刘禅好多少吧?
这些不算,我们再看,三国的三大战役,哪一场按所谓的“天数”进程发展了?
官渡之战,袁绍的地盘、兵力远大于曹操,事前,有谁断准曹操一定胜的?
我们看到事实是:曹操曾多次因为粮草、战事等问题,焦虑得整夜睡不着。
曹营中大多数部下,都和袁绍暗中有通信往来,要不然,也就没有曹操焚烧信件安军心这一佳话了。
赤壁之战,深谙孙子兵法的曹操亲自带队,最终竟然折戟沉沙,谁在战前算准了这一必败的结果?现在的天气预报都能报错,1800年前的东风凭什么是板上钉钉?万一,是不是就会出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尴尬的场面。
再说,刘备,8百里连营,事后,3岁小孩都知道,刘备犯了兵家大忌,不要在茂林处结营。这都是事后诸葛亮,难道整个伐吴大军的智慧与战力,还不如一个3岁小孩?如果,此时,陆逊恰好被外放做官,带队的另有其人,不懂火攻之策,夷陵之战的结局会如何?胜负谁敢断定?一战擒了孙权也说不定吧。
1、刘备的人气聚集能力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对手多戏称其为织席贩履之备。不管怎么说,刘备的身份最后也得到汉献帝的认可,被认作皇叔。最起码,这身份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不差。恢复汉室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在皇帝被软禁的情况下,刘皇叔就是汉室的最佳代言人,这点毋庸置疑。而且,刘备素有仁义之名,追随者不在少数,关、张、赵,以及每到一处,当地百姓交口称赞的口碑。可以说,刘备是最具潜力的天下争夺者。
2、自己的文治武功
诸葛出山,先是联吴抗魏,在赤壁之战后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又巧夺(借)荆州。每当刘备对外征战,诸葛就坐镇后方,治理内政,调度人员与物资。尤其是后期,在蜀汉大将凋零之际,诸葛独木撑天,擢拔后继人才,培养自己的为政为军接班人,为蜀政权延命30年左右。
前期,蜀汉三分天下,基本按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依次实现。而细看隆中对,你也会发现,诸葛的基本战略本来就是三分三下,而非统一天下。后者只能算理想目标,理由也简单明了,待天下有变……人家凭什么有变?说白了,就是“假如给我3个亿,我就如何如何”。
可以说,在诸葛亮的配合下,刘备轻松实现了基本目标。喜欢喷诸葛的,真的可以闭嘴了。况且,诸葛亮还先后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高科技。这些玩意儿用好了,关键时刻也能扭转战局。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所做的准备,足可以实现基本目标,并且为不可知的统一大业做了不少额外功课,诸如木牛流马、连弩等。
3、为什么没有等来天下有变
我们再来说说,蜀汉为什么没有等来天下有变?
这3个意外葬送了蜀汉复兴的大好前程:
①关羽大意失荆州
提起丢掉荆州,很多人说,荆州失陷是早晚的事。这真是大言不惭。以关羽的威慑力与帅才,说他守不住荆州?如果不是关羽贪功心切,错误判断形势,即使荆州有危,也不至于丢失。只不过,关羽不能以大局为重,私自北征,忘了初心(守荆州)。
假如关羽能够充分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应不至于远赴北地,酣战忘归。
②刘备夷陵惨败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说,关羽的冒失,不顾大局,丢失了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荆州,那么,刘备的失误则断送了蜀汉的军事硬实力,折损兵将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不仅损失大量兵士和物资,还有不少将领也命丧此役,次年4月,刘备也愤恨而卒。大好的局面搞成这样,这能算司马徽口中的天数吗?
③刘备的汉室正统之名式微
最后一点,也是反攻曹魏的核心竞争力——汉的正统性。东汉末年,真正具备汉室正统的力量有总得来看,汉末三国时期,有4种“王气”,可以左右汉朝气数。
a、汉献帝为首的中央政权
在董卓被诛之后,如果汉献帝及其臣属能够力挽狂澜,重整朝纲,或许东汉将继续它的长期统治。然而,在李傕、郭汜之乱后,汉献帝及其朝班误入曹操之手,从此,沦为笼中之雀。
b、各地拥汉势力,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势力
在汉献帝成为傀儡后,各地的向汉势力依然很具威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曹魏政权逐步稳定,向汉势力日渐式微。在汉献帝禅让之后,这股最大的向汉势力被彻底消于无形。
内外交困,背离汉朝最重要的民心,才是刘备无力北上的真正原因
c、刘备作为东汉皇权的代言人
以不光彩手段获得荆、益二州,之前兴复汉室的光辉形象尽毁。夷陵之战,更将与曹魏争胜的生力军丢到八百里大火之中,其身亦病逝于白帝城。刘备死后,世间再无成气侯的拥汉势力。
d、蜀汉的核心根据地荆州
刘备中前期经营的所有核心拥护者、广大亲刘民众及大家氏族,其根都在荆州地区。而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将这唯一聚集王气之地丢失。
影响后果:不仅使刘备的拥护力量受到毁灭性损害。同时,从此之后,蜀汉因为要与当地(益州)臣民磨合,成为三国中内耗最大的国家。
至于后来的益州臣民,与蜀汉核心君臣之间,嫌隙根本无法调和。在蜀汉后期,不乏益州本地臣子以谶语蛊惑民心,甚至,有不少人乐于当带路党,主动投魏。更别指望这些人有复汉的英骨了。
总结:诸葛亮不仅没有等来曹魏的致命之变,自己所在的蜀汉政权反而不得不接受上面这3大重创式的巨变:
1、无法预料,也无力阻止贵为蜀汉二号人物的关羽,只能任荆州拱手让人;
2、先不论伐吴是与非,总之是败了,还是惨败,基本败光了最硬核的家底,这是主公刘备做出的“一意孤行”式的战略,此一搏没有成功,从此,吴、蜀难有对魏造成致命威胁的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的守势;
3、至于兴汉的民心所向,一方面,曹操父子十分高明,将汉献帝玩弄于鼓掌之间,顺利完成禅让;另一方面,刘备起事,先天不足,非要勉强获得荆、益二州,顾此失彼,不得已强攻益州,失信天下。
这些,都是隆中对无法预料的意外。如果历史重演,谁能保证,这三件事都会以此结局出现?但凡有一件或两件,以好的结果出现,诸葛北伐,何至于那么难,屡屡无功而返?
因此,诸葛亮出山,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数等着诅咒他,一切皆是“尽人事,听天命”一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