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颐和园铜制的宝云阁是慈禧太后怎么制作的?

如题所述

颐和园有一座铜制的宝云阁,在传说中,这座宝云阁的制作人是慈禧太后,为何要制作这座全铜制的“亭子”,还跟慈禧太后的一个传说有关,如此多的铜,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传说,慈禧太后50大寿的时候,为了犒赏自己的“勤政爱民”,不惜挪用海军军费来为自己修建颐和园。不过慈禧太后感觉颐和园还能再添点景致,经过李莲英的提醒,才发现原来这么好的风景,还缺一个赏景的亭子,慈禧马上下令修一座亭子,来为自己日后赏风景提供便利条件。为了能够修建一座让自己满意的亭子,慈禧还特意找了一位道士堪舆风水。道士拿着罗盘选了半天,最终将修建地点却立在了万寿山佛香阁西侧,为了能够讨老佛爷的欢心,道士还提出了建造“童亭”的建议,慈禧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修建所谓的“童亭”,道士提出“童”谐音“铜”,只要亭子全用铜制就可以保佑老佛爷颜永驻,万寿无疆。

慈禧最爱听的就是这样的话,当即拍板决定就用铜来制一个亭子。不过当时大清国库已经没有太多的铜钱了,慈禧为此也很苦恼,这时的李连英,又为主子想了个好办法。获取铜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铜钱上做文章,只要有了足够多的铜钱就可以将其融化,并将其当做原材料,去哪里弄这么多的铜钱呢?当然要从官员和百姓的手里搜刮。慈禧太后命人在颐和园的东宫门外,摆了九口巨缸,凡是路过的官员和百姓都要向里面投掷铜钱,否则便不准许路过。这让当时的百姓和官员都怨声载道,纷纷绕路而行,可即使是这样,用了一年的时间,九口大缸也被装得满满当当,足足40万斤之多,修建童亭的材料可就不愁了。


有这么多的铜钱做原材料,制作一个铜亭当然难不倒工匠们。木制的亭子,需要用榫卯结构拼接而成。可是铜亭却不同,想要将其建成,唯一可以采用的方式只能是熔铸。熔铸铜器自古有之,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都是用融制的方法制造出来的,可是想要制作出更为精细的铜器,就必须要用失蜡法。失蜡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到了明清时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工匠们先是用失蜡法,塑造出了亭子的各种组成铸件,再按顺序将其熔接在一起,经过一点点的拼接,这才将铜亭铸成。慈禧见亭子铸成之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真的万寿无疆,便给了工匠大量赏赐, 可事与愿违,慈禧还没高兴几天,就在宫中去世了,好端端的亭子也就这样闲置下来。

不过据正史资料记载,上面所说的“故事”也只是野史的杜撰罢了,其实这座亭子并非是慈禧所造,而是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了。还要声明一点的是,这座“亭子”可不是亭子,而是一座二层阁楼,名字叫做宝云阁,是当时为皇族服务的僧侣诵经祈福之地。它之所以会变成亭子,是因为宝云阁曾经受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场大劫难。颐和园遭到洗劫后,宝云阁里甚至连铜窗户和铜门都被卸了下来,这下宝云阁便没有了遮掩,远远看上去可不就是一个亭子吗?

宝云阁虽然不是慈禧太后建造,但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座奢侈的建筑,就是慈禧太后奢侈观念下的产物,按照顺理成章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此后宝云阁一直被后世翻修,阁中铜质门窗以及被抢走的供桌和佛像等物品,也都被追回放归了原处。如今,宝云阁已经成为了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凡是来到颐和园的游客,都要对宝云阁瞻仰一番,并倾听一下这段故事留下的历史余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