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强盛的秦王朝,为何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灭亡了?

如题所述

所有的历史书上都说,秦国的强大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对此,在下并不准备翻案。但是,大秦帝国的强盛原因之所在,是商鞅变法;后来灭亡的根本原因,亦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

这其中有很多主观、客观的原因,诸如秦国国内的公族世卿实力本来就不是很强大;秦人偏居西陲,开化程度不高,易于统治等等。但这个结果,却是当时各国所不及的。当时,所有的国家都指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但真正做到了的,只有秦国。其他国家的变法,或多或少都被废除。

以战争来做说明:虽然各国都口号震天响,但真正能做到全国上下一条心,以打胜仗为目的的,只有秦国。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那拙劣的表演和秦国的高效运作相比,孰低孰高一目了然。

因此,如果到这里,你还要跟我说商鞅变法的主要作用是确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那下面的内容就可以不用看了,╮(╯▽╰)╭。


商鞅的这套政策组合,令秦人能不断强大,以至于最终能统一天下。但凡事有利有弊,统一天下以后怎么办?


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秦国上层开始讨论统一天下以后的制度问题。如废封建改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改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等在后世两千多年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制度,都是在此时提出的。但是!这群好高骛远的大爷们,偏偏就是没有关心眼前的事:仗不打了,为什么还养着这么多军队?


秦国当时有多少军队?

具体的数字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简单估算一下:王翦带领六十万军队灭楚的时候,自述这是秦王把他的全部家当都交给他了,可见秦国的军队,应该超不过一百万。


可一百万人也不是小数目啊!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就两百万出头。历史上养过一百万军队的朝代,除了秦代,就只有宋代。在秦朝那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有这么大规模的军队,绝对是举全国之力供养的。

那灭六国以后,这一百万人干嘛去了呢?


蒙恬带了三十万去修长城;

另有大约几十万人(《淮南子》里说有五十万人,但孤证不立,此处谨备一说),南征百越(《过秦论》:以为桂林、象郡),这群人最终都没回来,后来被赵陀用来割据了。

剩下的人,应该是被秦始皇弄去修驰道,以及带着巡游天下去了;

另外,可能还有一部分人留在关中捏泥人儿了。


嗯,看上去是都消化吸收了。可是,这和让他们征伐六国一样吗?

区别大了去了。

征伐六国,能不断获得土地、财富、人口,可以用来充实国库,也可以用来奖励战士,还可以用来赏罚激励。而在统一了天下之后,修长城、征南越这种事,可就没有什么收益了。虽说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可这种规模的工程,都是以巨大的消耗为代价的。这种消耗,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孟姜女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通过这个传说,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历史的真实:横征暴敛、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结果便是遍地干柴,一点就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揭竿而起,陈涉喊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星火燎原。

从这个角度看秦代的灭亡,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企业的发展。对比秦始皇统一后的情形来看,毫无疑问,秦国面临的问题,是政策转型,即从一个以战争为中心的国家,转型成为一个以统治为中心的国家。这应该是秦始皇本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但无奈地是,他并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做。——我们从史料的记载中,几乎看不出秦国上层有过这方面的思考。

所以,当陈胜和吴广喊出口号的时候,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民不聊生,但在本质上,却是新的现实情形下,秦国无法维系其旧有体制,而又不进行改变。

许多人扼腕于秦的二世而亡,认为秦人有很多的优秀品质和闪光点,诸如尚武、守纪,以及武器精良背后的工艺先进等,这些都随着秦国的灭亡烟消云散了,十分可惜。

但以在下看来,这些所谓的品质,其实都是商鞅变法的副产品,都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对其军队和子民的必然要求。一旦战争机器解体,这些经由战争所训练出来的习惯,也必将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秦国来说,进行战争的目的已经不复存在,维持战争所需要的守纪、尚武,收益又何在?

人都是好逸恶劳的。每个人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但在没有外界约束条件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做到?同样的道理,老百姓其实并不喜欢打仗,如果打仗有战利品、封爵、土地,那可以去打;要是什么都没有,谁不想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呢?

秦人自律精神的丧失,并不是意外,而是一种必然。随着天下统一,不再有征战的时候,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放任,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好像你刚刚经历完一场考试,结束了一个项目的时候,不管再怎么自我激励,都是没有办法再回到备战时的那种状态的。

“国虽大,好战必亡。”

秦亡汉兴,大汉王朝全面反思了秦的各种政策失误,开始进行政策转型: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军队中释放出来,充实到农业生产中;在国家治理方式上,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不是偶然或者意外,而是当时整体反思的结果,并专门记录进了史料当中。

古人虽然不像我们,能用公司来做类比,能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但他们亦用他们时代的语境和智慧,对亡秦之失做出了非常精准的总结: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2
秦朝用新法能够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持续时间一百多年足也证明秦朝的法律和制度是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得到本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足可以说明秦法的先进性,如果说秦法残酷不可能支持那么久,更加不可能让秦强大。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秦国用武力征服了六国,是靠武力征服的秦始皇太心急一下子吞并了六国所有国民并且人口一下子比原有的秦国子民多很多倍。六国贵族后裔也因为曾经从贵族变成平民对秦充满仇视,曾经六国遗民也都没有没有死很多都经历过战争,兄弟姐妹肯定也有死亡。他们曾经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国家意识,对秦的认可度不强。当秦朝修长城和大型工程这些人就大量聚集就给六国遗民,也就是六国贵族后裔看到了复辟的机会,当他们突然性联合在一起打击秦国一下子打不过那么多人所以就灭亡了。如果他花几代人一步步蚕食,收卖六国普通百姓民心就不会给他们复辟机会。
第2个回答  2021-02-07
这是因为当时的百姓,由于受不了秦王朝这种严刑峻法的统治,所以会纷纷选择反抗。
第3个回答  2021-02-07
秦朝时严刑峻法,很多人动则犯法被杀或被法;赋役繁重,征调大量民工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六国的残余势力较大,趁势而起。
第4个回答  2021-02-07
秦二世听信谗言,沉迷酒色,滥用武力,不得民心,秦始皇劳民伤财修建大型工程,百姓苦不堪言,赋税严重,民不聊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