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管孩子?

如题所述

我认为孩子当然要管。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然而管要有度,管原则、管规范、立规矩,给孩子留有自我管理的空间,不把孩子管死;不该管的则不管,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管,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


案例

有位母亲的教子“诀窍”是:寓“管”于“不管”之中。从孩子上幼儿园时起,就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记好,需要家长做的,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家长从不代劳。

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了带纸,她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忘记带的东西吗?”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到了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在她看来,孩子的错误必须自己去改正,家长替他们改正,永远也“改不正”。这件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家长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家长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家长在具体事上“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这样管下去,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事无巨细地管才是最好的管。当然,不管应有不管的原则,绝不放任自流。把握好这个度,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家长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身上的问题越多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生活上,有的家长成了孩子的“终身保姆”,使孩子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在学习上,有的家长甘当孩子的“拐杖”,陪孩子读书,帮孩子做作业,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教。在父母不辞辛苦、忘我地付出之中,孩子自幼便产生了学习上的依赖性,一旦脱离家长的支撑便前功尽弃。

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不少家长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企望孩子时时处处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结果使得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的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受到伤害,很容易使孩子逆反心理加剧,甚至背离家庭、误入歧途。

这样的“管”,往往是大人累、孩子烦,得不偿失。

我国自古就有“功夫在诗外”“无为无不为”的说法,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无为”哲学观影响至深,被用于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作为人生态度、管理方法、教育策略,“无为”思想的深厚意蕴也给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迪:

“无为”之为——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亲子之间的互动,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言谈举止中蕴含大量教育因素。家庭教育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强调潜移默化、强调父母的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以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对家长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之过度、教育的痕迹过多,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或者用老师教学生的方式教育孩子,既不符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失去了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枉费心机。

“无为”有“道”——顺其自然才能因势利导 “无为”思想的精髓之一是“道为”,所谓“道”揭示的是规律,是“顺自然而为”,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家庭教育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是孩子成长的规律,而并非家长的主观意志。

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是以孩子为本,以家长为主导。家长的主导作用不是盲目干预、替代,而是引领、引导。有的家长热衷于过度“早教”,孩子还没上学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层层加码,以至于孩子身心疲惫、未老先衰;有的家长不顾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花重金择校宁让孩子当“凤尾”,结果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学习动力……这种种违背孩子成长自然规律的做法自然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一个个障碍。只有“顺其自然”,尊重孩子发展的特点、参与的权利,充分发挥孩子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的“无为而治”,事实上是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父母教育智慧的体现,是启发孩子自我教育,站在有利于孩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注重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和良好习惯,体现教育的本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07
我认为孩子当然要管。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然而管要有度,管原则、管规范、立规矩,给孩子留有自我管理的空间,不把孩子管死;不该管的则不管,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管,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

案例

有位母亲的教子“诀窍”是:寓“管”于“不管”之中。从孩子上幼儿园时起,就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记好,需要家长做的,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家长从不代劳。

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了带纸,她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忘记带的东西吗?”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到了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在她看来,孩子的错误必须自己去改正,家长替他们改正,永远也“改不正”。这件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家长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家长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家长在具体事上“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这样管下去,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事无巨细地管才是最好的管。当然,不管应有不管的原则,绝不放任自流。把握好这个度,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家长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身上的问题越多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生活上,有的家长成了孩子的“终身保姆”,使孩子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在学习上,有的家长甘当孩子的“拐杖”,陪孩子读书,帮孩子做作业,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教。在父母不辞辛苦、忘我地付出之中,孩子自幼便产生了学习上的依赖性,一旦脱离家长的支撑便前功尽弃。

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不少家长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企望孩子时时处处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结果使得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的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受到伤害,很容易使孩子逆反心理加剧,甚至背离家庭、误入歧途。

这样的“管”,往往是大人累、孩子烦,得不偿失。

我国自古就有“功夫在诗外”“无为无不为”的说法,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无为”哲学观影响至深,被用于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作为人生态度、管理方法、教育策略,“无为”思想的深厚意蕴也给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迪:

“无为”之为——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亲子之间的互动,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言谈举止中蕴含大量教育因素。家庭教育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强调潜移默化、强调父母的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以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对家长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之过度、教育的痕迹过多,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或者用老师教学生的方式教育孩子,既不符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失去了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枉费心机。

“无为”有“道”——顺其自然才能因势利导 “无为”思想的精髓之一是“道为”,所谓“道”揭示的是规律,是“顺自然而为”,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家庭教育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是孩子成长的规律,而并非家长的主观意志。

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是以孩子为本,以家长为主导。家长的主导作用不是盲目干预、替代,而是引领、引导。有的家长热衷于过度“早教”,孩子还没上学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层层加码,以至于孩子身心疲惫、未老先衰;有的家长不顾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花重金择校宁让孩子当“凤尾”,结果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学习动力……这种种违背孩子成长自然规律的做法自然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一个个障碍。只有“顺其自然”,尊重孩子发展的特点、参与的权利,充分发挥孩子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的“无为而治”,事实上是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父母教育智慧的体现,是启发孩子自我教育,站在有利于孩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注重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和良好习惯,体现教育的本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11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取决于情境和孩子的年龄。如果孩子还很小,特别需要关爱和照顾,那么你需要付出更多关注和照顾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成年人并且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么你可以让他们自己独立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事务。
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需要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充当监护人的角色。这包括确保孩子吃饱、睡好、做好家庭作业、学习保持良好状态等等。此外,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关注和陪伴,有意识地给予孩子爱和关怀,培养孩子品德,帮助他们适应不同的情境和环境。
然而,对于年长的孩子,家长要适当的松手,让孩子能够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时间、日程和任务。这样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逐渐变得独立和自信。
总之,家长应该以孩子的年龄和情境为依据来决定是否需要全程关注和照顾。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尊重孩子的需求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第3个回答  2023-05-03
对待孩子,到底是该管还是不该管,这是考验父母智慧的难题。
但在我认为该管的严管,不该管的要放手,张弛有度,才能教育处一个优秀又懂事的好孩子。
最近在一篇文章看到一句话: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
我们总能看到孩子的很多问题,却不知道其实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来自父母。
李玫瑾教授指出:当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生活上穷养孩子,精神上富养孩子
父母为了孩子的成绩,可以牺牲一切,花费更多的金钱,却不能花费几个小时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都认为孩子不能有其他想法,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但父母们,孩子不是一个学习机器,而父母对孩子的意义也不仅仅事督促孩子学习,当你只会和孩子聊学习时,孩子便把内心那扇沟通的门对你关闭了。
所以请家长们别忽视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别忽视孩子内心的成长,别护士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

生活中需适当放手
现在的许多家庭里,做家务都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然而,万事包办代替的结果,是断了孩子发展的道路。
第4个回答  2023-02-25
当然要管。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然而管要有度,管原则,管规范,立规矩,给孩子留有自我管理的空间。不要把孩子管死,不该管的就不管,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管,培养孩子自主观你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