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真的是正确的吗

如题所述

首先,我要告诉你,工业化可以,但是市场能否消费掉你的产品才是最关键的。
一味的工业化,产品如果消费不了,你的资金如何流动,库存增加。全部是本国人民埋单吗?
工业化最好要按照市场大小来,现在美国打起贸易战,市场减少,所有东西都会减少,不是你满腔热血就能把市场打开的。按市场规律来吧!不然会造成什么后果,估计人民承受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30
中国去工业化还早呢,没发达国家的命,想着发达国家的病
第2个回答  2017-12-11
  政治行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出现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那一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譬如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而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发展便进入了少数人的发展时期。关键是这一时期中国内部的生产力受到了外来力量的冲击,90年代中期之后,乡镇企业大批倒闭,在外部的商品的竞争下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导致中国第一阶段韵工业化运动宣布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外资的大批涌入,进一步抑制内部传统工业,城市的传统工业国有企业也纷纷垮台,在这种毫无保护的发展下,只是沿海一部分地区发展发达起来了,内陆一大片遭到抑制,因此,90年代后期经济速度上不去便是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调整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和歧视性的国内政策,而是采取财政手段和借用外资来继续维持增速,继续向发达地区倾斜资源,继续实施优惠外商优惠富人政策,其结果,一方面使社会的鸿沟越拉越大,一方面使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出现畸形。发生裂变。
  与正常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近年来8%的超高临界增长率可以说是一种“强制型增长”。所谓的“强制”是指这种增长有着非经济的驱动力和保障条件,是政府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强制型增长”,但那时的执行机制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强制型增长”通过经济计划指标韵下达、执行、考核来实现。那时执行计划指标主要还是经济行为,各级官员的升迁更多地与政治上的“正确性”挂钩,而较少与超额完成经济计划指标的百分比挂钩。但在今天,政绩的指标已完全以经济成就为主。其结果,“强制型增长”的实现机制更强了。
  当然,这种对GDP的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靠内部力量,这是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主要做法,主要是靠国家银行贷款,结果货币发行多了,在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先后出现了两次高通货膨胀,银行也出现了大量的呆帐坏帐,于是经济速度不得不放慢了下来。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主要方法是依靠外资,让外资来拉动中国经济。反正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谁的钱,只要能把经济增速达到高速度就行。
  这种间接推动增长的方法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一样都是为了刺激需求;但两者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着眼于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中国近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却以达到锁定的8%经济增长率为目标,财政性投资的必要数量往往是根据实现预设经济增长目标而倒算出来的。
  无论是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驱动机制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追求速效,而忽视增长的长期效果,不愿意努力解决对短期内的增长无效或有负效果、但能够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性问题。其结果是,虽然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兑现了,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可能会采取竭泽而渔之类的措施,或者过多过早地耗尽了可供未来使用的资源(例如财政过量发行国债),或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无效使用,或者硬性制造出某些不真实的“需求热点”(如“假日经济”、“教育产业化”)。这样的经济增长路径往往不一定真对经济发展有利,甚至可能损害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这种不择手段追求速度的做法已经给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的扭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