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的生存压力很大,很多父母生了孩子之后,因为生计的问题,不得不与孩子分开。但是他们无奈之后,又很想去弥补。
有的父母就会担心,小孩长大了问爸爸妈妈去哪了,家里长辈习惯性回答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了,去赚钱了,类似的话,会让小孩觉得工作,赚钱比他还重要,从而影响未来他对工作,赚钱的观念。
万事难两全,那这件事我们怎么去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呢?
一、解释清楚对孩子很重要。
在孩子眼中,他看到的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而不是爸爸妈妈在外的辛苦打拼。他不是感恩,而是埋怨。如果孩子问,爸爸妈妈去哪儿了。你除了告诉他,他们去赚钱了,也记得跟他解释,他们是在为这个家赚钱。你吃的饭、水果,手里的玩具,身上的衣服,都是用爸爸妈妈赚的钱买的。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看,每天的开销都离不开钱。出去赚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养家,养娃。
二、陪伴质量比时间更加重要。
在跟孩子见面的时间里,不要因为觉得陪孩子少对不起他们就给他们太多的物质补偿,让亲情变味。多和孩子玩,比如给他们读绘本讲故事、玩玩具、聊天,在轻松愉快地互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三、出门在外时尽可能跟孩子电话、视频沟通。
由于你在外对孩子情况了解少,常常无话可讲。这时候你可以事先跟另一半的了解孩子的近况,比如孩子喜欢什么故事,什么儿歌,最近发生什么趣事,那么沟通的时候就比较顺利了。
以上。
思维解绑,小儿好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芭菲小鹿。育儿原来如此有趣。
在这里最重要要做的是:不要让孩子认为你抛弃了他,不要他了。
研究表明,6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对照顾自己的人产生依恋。一旦形成这种依恋,只要照顾自己的人不在视线范围内,就会深感不安,甚至,有的孩子片刻都离不开妈妈,妈妈从这间屋子走到那间屋子,孩子也会强烈反抗,情绪大变。稍微大点的孩子,虽然和妈妈分开的刹那纠缠妈妈,但分开以后只要有人陪他玩,就不会找妈妈。
过了一段时间,当他突然意识到妈妈不在身边的境况,又会深感不安。从那以后,只要妈妈离开一步,他就担心和妈妈分离,死死缠着妈妈。
这样的不安,其实来自于孩子自己内心最深层次的恐惧——“妈妈不要我了”。
孩子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拥有更大的感知力,也有对父母最天然的爱。
面对分离,如果父母能泰然处之,传递出一个坚定的讯息:“我虽然和你分开,但不是我不要你,我会回来的,爸爸妈妈仍然深爱着你。”她会知道父母没有抛下她,她是被爱的,是安全的。
在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中,六对父子中,只留下邓伦一位实习爸爸照看六个孩子,其余五位爸爸都需要出海。当孩子们得知自己要和爸爸分开时,那场面很让人动容。
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很好的方法来解决分离对孩子的恐惧。
信守承诺,有时间概念
吴尊和陈小春都告诉自己的孩子:“我过一会就回来,三个小时。”精准的时间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对于时间段具体的印象,对“爸爸会回来”有预期。当爸爸妈妈要去工作,可以告诉他,妈妈下午五点来接你,妈妈星期五晚上8点就会到家等等,让孩子知道等待的时间并不是没有尽头的。
认真倾听孩子的不安,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陈小春总是会对小小春说:“I love you forever。”让孩子总是知道自己被爱,深信自己不会被抛下。
熟悉的事物能够安抚孩子的情绪,六个孩子真正开心起来,是大家一起开始玩游戏的时候,熟悉的玩伴总是能够消除孩子孤独的恐惧。
除了上面那些方法以外,下面的方法也很有用。
通过做游戏,练习亲子分离
做一些小游戏模拟分离。比如妈妈从眼前消失,和孩子预定一个口头小密码,而再次出现时,再复述一下小密码,孩子在乐趣中逐渐适应分离。如果孩子的表现好,就应该大加赞赏。在民间几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躲猫猫”就是很好的练习,妈妈故意躲起来,发出一个可爱的声音,然后突然出现,孩子总是会惊喜得笑出声
反复同一种告别方式
孩子和妈妈之间的独特告别法,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明白,虽然不得已暂时离开妈妈,但过不了多久,还会见到他们,这样就能坦然接受和妈妈每一次分离。
面对分离,爸爸或妈妈也要坦然
和孩子分离,除了孩子会有心理的不适,有些家长也会出现分离焦虑。像前文中的阿华,当我们自己在童年时期没有很好的经历“分离”,这份焦虑和不安会在为人父母之后重现。父母自身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分离”的情感,不要表现得过于急躁,焦虑,在每一次和孩子的告别时,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感知到,“分离”本身,并不可怕,它是人生中必经的过程。
在家庭养育过程中,要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孩子有多信任你,分离成功的几率就有多大,无可奈何的分离所带来的有可能的伤害,就会降至最低。
我们提倡父母与孩子从小在一起生活,最好不分开,但是现实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因为工作不得不与孩子分开,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亲子关系。
一、保持联系,让孩子能经常见到你。有了微信之后,交流变得方便多了,即使在国外也一样。虽然身在异地,但是大家可以通过微信联系,只要有网络,有手机就能实现,很方便。这样,家长每天都可以通过视频与孩子见面聊天,了解孩子每天的情况。
也可以告诉孩子,家长每天做的工作,让孩子知道你的工作状态,让他了解,父母为了工作,不得不与孩子分开,并不是不想与孩子在一起。
二、节假日期间,只要可能,争取与孩子在一起。这样子,家长可能会辛苦一些,但是,这样能更多的与孩子在一起,辛苦也是值得的。我有一个朋友,在异地工作,每个周五,下班后都做高铁或者飞机回北京与妻子孩子相聚,除非周末有工作要做,否则每个周末都是如此。
他自己有时候也觉得每周来回奔波很辛苦,尤其遇上天气不好,航班延期,堵车啥的,但是,为了能与孩子家人在一起,辛苦就辛苦吧。
@擦亮星,宝妈一枚,爱生活爱旅行爱学习。愿与你一起擦亮星星,共同成长!
我的表哥就属于这种情况,他跟表嫂现在是在福建那边工作,但是孩子在潮汕这边由爷爷奶奶带着。但是他们跟孩子之前的感情非常好,亲子关系也早就建立起来。而实际上,孩子从小到大,带着的大多数时间是爷爷奶奶另一个表哥。
有没有听说过“印随行为”这个说法呢?就是当小鸭子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它们就会认为是它们的母亲,然后跟着这个母亲乞讨食物、学习各种行为。在生物学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有这方面的行为存在,也有行为学家做过了大量的研究。
在亲子关系形成阶段,这个印随行为同样适用。在婴童早期的时候,一定要让父母多陪陪孩子,最起码,让孩子有一个印象,这个早期的印象认同非常重要,亲子关系也是需要在这样的相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而在孩子大概四个月左右之后,父母如果真的因为工作比较忙,而且产假一般也就只有这么长了,有的甚至更短,那么就可以准备让父母接手照顾孩子的事情了。
孩子每天要吃多少奶粉,间隔时间多长,需要多少的水温冲泡,日常照顾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这些都是在育儿的过程中,会自己掌握、摸索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连接,不管是对于孩子的父母或者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羁绊。如果没有这种羁绊,亲子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小时候被抛弃的婴童,跟父母之间没有了羁绊,亲子关系不复存在。
表哥的孩子还非常小,他甚至才刚刚发牙,才刚刚学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但是每一天,他的爸爸妈妈,都会在中午或者晚上有空的时候,跟我的舅妈用视频聊天的方式,逗逗孩子,跟孩子说说话。
孩子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其实也会认生,也会知道谁是爷爷奶奶,谁是爸爸妈妈,这是一种对家人的身份认同。在视频的过程中,他会对屏幕上面的人好奇,习惯了视频聊天以后,他会对屏幕里面的爸爸妈妈大笑,会想要去“舔屏”亲吻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是他们维持亲子关系的方式之一。
除了每天的视频聊天之外,每当周末的时候,只要工作不是很忙,他们都会回来这边探望孩子跟家人,往往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新玩具、小礼物,回到家以后,还会带上孩子一起出去玩,会陪孩子去儿童乐园……我想,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他跟父母的羁绊只会越来越重,甚至越来越渴望每个周末的到来吧。
我觉得,你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从保持联系、定期探望孩子、给孩子礼物/照片/玩具等东西,让孩子对与父母见面产生期待,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生活不容易,很多父母都在外面工作,努力赚钱才能够维持小家庭的生活。
为了工作,不得已要加班,不得已要出差,和家人,特别是和孩子会短暂分开,或者是很难陪伴,时间长了,肯定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也会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要想点办法来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
第一、充分利用早晨时间
我的朋友因为工作性质,她每天工作都很忙,下班的时间很晚,通常当她回家的时候,孩子都已经吃完了饭,写完了作业,甚至已经进入了梦乡。
早上,孩子很早就起床,而她还在睡梦中,一整天下来,她常常连孩子的照面都见不到。
后来她觉得这样非常不好,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在受到影响。换工作也不太现实,所以她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不管晚上多晚睡,早上都要和女儿同时起床,甚至比孩子还要早起一点。
她起床后,温柔地把孩子叫醒,然后两个人一边穿衣服,一边聊天。
接下来,她会陪孩子共进早餐,更多的时候是孩子在吃饭,妈妈和孩子在聊天,聊各种趣事,有时候还讲讲新闻,讲讲历史故事,增长孩子的见识。
第二,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陪伴孩子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可能工作非常的繁忙,还要经常出差,早上也不一定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最好每周能固定一个时间,设定为亲子时间,专门用来陪孩子玩耍、聊天、做游戏。
在这个时间段,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两个人可以一起去做游戏,一起聊天,聊有趣的话题,也可以一起去运动,去打球、滑冰、骑自行车都可以。
所以,即使工作很忙的父母,也不要忽视陪伴孩子。即使时间很短,也可以陪伴孩子,让这种陪伴变得高效, 一样可以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
教学相长,做个有心人。欢迎关注佩佩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