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对于三教九流是如何描述的?

如题所述

北宋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堪称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此前我们讨论了图中所展示的汴京饮食、交通等情况,今天我们讨论一下画中人物的身份。我们常用“三教九流”来指社会各阶层,“三教”指儒、释、道三家,“九流”原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今天在这里我们用它来代指汴京城的各行各业。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900年前的宋都汴梁,看看大宋京城里的各色人等。

儒生

儒生在图中占有很大比重,在画面中你随处可以看到儒生的身影。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以文治天下的朝代。宋太宗赵光义热衷读书,他曾说过“开卷有益”。 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则鼓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代神童汪洙写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凡此种种,都道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共识。因此,读书人在宋代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宋代儒生平时喜欢戴造型高而方正的巾帽,名曰“东坡巾”或者“逍遥巾”。在汴梁街头,随处可见这种儒服打扮的人。

久住王员外家

人数众多的儒生群体中,当然不乏中老年人,更多的则是一些年轻人。年轻儒生数量庞大,跟东京在科举制度中的地位有关。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朝代,社会各阶层都可以通过科举博取功名。所以每逢科考之年,汴京城里就挤满了各地进京赶考的士子。他们有的在赶路,有的在聊天,有的聚在一起交流考试信息,有的在“久住王员外家”这样的廉租公寓里苦读。在刚进入城门的地方,一个骑着马的年轻人好像是外地进京赶考的举子,他身前身后是两个仆从,一个牵着马,一个挑着行李。

进京赶考的年轻人

城东十字街头的西南角上的一座建筑,面东的门口挑出一个“解”字招牌,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家为举人办理各种应考手续的机构。北面的竹棚里有很多人围着一个老者,他们都是一身儒生的打扮,或立或坐,那专注的神态,也许是刚递过材料都在打探考试信息呢。

打探考试信息

僧人

庙门口有一个僧人

画面中,护城河北岸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寺庙,庙门口有一个僧人。寺庙的山门紧闭,门口的天王塑像看得十分清楚,这个身着袈裟的僧人正从旁门走入寺内,大门两扇,门板排钉清晰可见。正门的屋檐底下有斗拱,好像还有匾额,说明这座寺庙等级较高,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门外街上行人稀少,显得格外宁静。

此外,画面中还出现了三个僧人。一个身穿米黄色袈裟的和尚在十字路口的说书摊外围静静地听书,不知道一个出家人为什么对这种娱乐项目很感兴趣,也许他是出于好奇,也许是想要学习人家的口才,让自己在讲经时也能舌灿莲花。十字路口中间有个胖大的和尚跟一位员外模样的人在聊天,不知道是不是在谈生死轮回等佛法大义。

行脚僧

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卷尾端那个步履匆匆的行脚僧人,他双手打板,身上背着一个竹篓,竹篓的顶部扣着一个竹笠,背上后可以遮阳避雨。这一身装扮与敦煌壁画里的唐僧玄奘如出一辙。从他行进的方向判断,他也许正打算穿城而过。这个坚毅的行脚僧人跟身边前呼后拥的一队官家人马形成鲜明对比。仲春时节,乍暖还寒,他的两条小腿露在外边,跟那些苦力没什么两样,也跟十字路口的两位身穿袈裟的僧人形成对比,令人肃然起敬。

道士

在宋代,道教也得到皇室的大力扶持。宋真宗大力倡导儒、释、道“三教一旨”。宋徽宗更是道教的虔诚信徒,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成10月10日。他自称道君皇帝,是道教教主,这种政教合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宋徽宗还依科举设立道学,并设道官二十六阶,道士通过考试做道官,领取俸禄。他大建宫观,每一道观给田地上千顷,上层道士可出入禁宫。由于帝王的推崇,各州县官吏对宫观道士都不敢怠慢,总是以礼相见,道教俨然成了国教。

十字路口的僧与道

画面中有三个道士。一个也跟那个和尚一样,手持一柄芭蕉形纨扇,在十字路口的说书摊外围听书。另外两位道士则在十字路口交谈。小小天地有三位道士,你可以想象当时道士的数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

出行的官员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达,致使大量人才涌入统治阶层。宋太宗即位第二年,就从诸道贡士5300余人中选拔了进士及诸科等500人,分授幕职和州县官,雍熙年间更增至千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庞大的文官体系,政府衙署的“容量”空前膨胀。

出行的官员

画面中自然也没有忽视这一点。画面未端有个骑着高头大马出行的官员,他头戴宽大的斗笠,手持系着穗子的赶马竹竿,看上去并不是什么大官,但排场却不小。最前面有五名皂隶为他开路,马前有俩跟班左右相随,身后有人扛着硕大的遮阳伞,还有一人挑着行李跟随在后面,前呼后拥的随从有9人之多,算得上声势赫奕。

税务官

城门之内紧靠路北的是一个税务所,税官坐在门厅中间,面前铺着被称为“引子”的通行证明。过往的商人从出发地的税务机关把物品名称,等级,数量以及到什么地方去都写在“引子”上,若没有这个“引子”,交税时的税率就会特别高。门前堆满了货物,一个税务员正在负责登记,税务员对面的人应该是货主,正手指货物跟他说话。两人似乎是在争吵,连城楼上值班的人也探出头来张望。

税务所

快递员

城门外小河沟北边,跨过小小的木桥,大门里有一个院落。这个大院落的红门上有乳钉,张贴着布告,土围墙上插着竹签,大门外或坐或卧的有一群人,他们的枪、矛、旗、伞等都依靠在围墙上,他们看来像是士兵,但一个个都显得十分疲乏。很明显这是一个衙门,但它却坐落在城郊。据考证,这是一个递铺,相当于今天的快递中心。递铺是用来传递公文的机构,既是公文送往外地的第一站,也是送达京城的最后一站,因此设置在城门外,以便夜间城门关闭后,让官差歇息。仔细看,院子里有一匹马正卧在地上休息呢。

“快递员”

说书人

在十字路口的东北角,一群人围着一个长髯老者在听书,其中就有刚才我们说到的和尚和道士。说书在当时被称作“说话”。宋代城市生活发达,市民精神需求更加多样,“说话”艺术应运而生。宋代“说话”,分短篇、长篇两类。短篇涉及灵怪、传奇、公案、武侠以及参禅悟道等。长篇则为“讲史”:“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说完的。宋代讲史极为发达,苏轼的《东坡志林》记载:“涂巷小儿薄劣,为其家所苦;辄与数文,令聚坐听说古话。说三国事,闻玄德败,则颦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则喜跃畅快。”可知北宋讲史极为普遍,连小儿也喜欢听。

僧人·道士·说书人

宋代说书有话本作底本,话本演变到后来则成了章回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这么多人都围在说书人旁边,可以想象说书艺人的水平有多高。

算命先生

在快递中心门前的一棵造型奇特的古柳下,有一个摆摊的算命先生。凉棚上挂着三张布幅,从左至右分别写着决疑、看命、神课,看起来他常年在此摆摊。

算命先生

宋代流行阴阳五行算命占卜,所以汴京城街头有很多以此为生的人。据王安石估算,其从业人数可能有上万人。有些人因此成为富有阶层,达到“封君不如”的程度。宋徽宗本人就很迷信算命,他曾经让人把一个叫谢石的拆字先生请进宫中,让他为后宫嫔妃、随从拆字。谢石拆字预测,字字人情入理,福祸分明。宋徽宗一时高兴,就封他担任了承信郎。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在宋代,占卜不仅运用于日常生活,而且被应用到政治斗争之中,以至于有术士说,士大夫的命运在我可否之间。大概此言有几分可信,要不然,这位算命先生怎么会把摊位支在了官衙建筑的旁边。

占卜老者

近郊汴河岸边,还有一个走街串巷以占卜为生的老者。他左手持着幌子,右手正从一个年轻人手中接过一碗水,旁边的一个店主人正请他到茶馆条凳上坐着喝水。这个画面显示了一种难得的温馨。

修面师傅

城门西南角的小门外,一个不起眼的凉棚下,有一个修面师傅。他左手托着一个年轻人的下巴,右手持一把剃刀正在给年轻人修面呢。他翘起了兰花指,姿态优雅,动作娴熟。年轻人则现出几分紧张的神色。也难怪,“发现自己活在剃刀边缘”,换了谁都会紧张的。

修面师傅

乞丐

在城门外的平桥上有两个小乞丐。平桥的栏杆边有些闲人在看风景,小乞丐伸着手向他们乞讨,有的人任凭小乞丐怎么哀求,都装作没看见,另外两个也许是怕小乞丐破坏他们看风景的雅兴,伸出手来给他一文钱打发他快走。

小乞丐

此外,还有妓女、车夫、轿夫、纤夫、修车匠、外卖小哥等,我们在此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