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疗积滞呢?

如题所述

这种疗法叫做“割积”,割开手掌后,出来的白色类似鱼卵的东西其实是“皮下脂肪”。

“割积”就是“割疳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民间俗称“挑疳”、“扎脾”,割积是中医外科的一种传统疗法,主要治疗小儿厌食、消化不良、毛发枯黄无光泽、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及脾胃虚弱造成的行走、说话迟缓、精神呆滞、乏力等疾病。

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调节脾胃功能,方法是医生在儿童掌内侧食指、中指根部割一小口摘取少量皮下脂肪。

扩展资料:

关于疳积:

疳积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营养不良性疾病。是小儿时期,尤其是2岁以上儿童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由于饮食不当,先天脾胃虚弱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症,其发病与脾胃等脏腑关系最密切,故有“治疳必治脾,治脾先调肺”的理论,即疳积从肺治,法用调肺健脾,消积导滞。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疳证都是由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的,病因多与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其中以喂养不当引起者最为常见。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如果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在婴儿期未能按时添加辅食,往往就会导致小儿断乳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

还有的家长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给小儿过食肥甘厚味的食品(如糖类、煎炸、炒香食物,或者是滥服补品),超过了小儿脾胃消化能力。如果过分溺爱小儿,投其所好,生活无规律,进食不能按时,贪吃零食,养成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致饮食饥饱无度,均可损伤小儿脾胃功能,影响食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贴秋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宝宝“食滞”: 儿科中医教你怎么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9
小儿积滞可以用按摩、运动、控制饮食等方法来缓解。1、按摩:可以适当按摩腹部,但按摩时必须顺时针按摩,以达到更好地消化效果。2、运动:也可以让儿童适当地锻炼,因为锻炼的时候还能有效地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体质。3、控制饮食:避免吃太多,尤其是晚餐,还要避免吃太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肉类、牛奶、鸡蛋或目前提倡的高蛋白饮食,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儿童积滞。所以少吃、多运动、减少肉类、鸡蛋、牛奶的摄入和过多的营养是缓解儿童积滞的主要方法。也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吃过多的零食。
第2个回答  2023-05-07
由于受到小儿的理解及表达能力的影响,所以在养小孩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小儿的喂养情况和坐、爬、立、走、出牙、学语的情况,以了解小儿的后天营养是否充足和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婴幼儿(1个月至3周岁)发育较快,需要营养较多而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喂养不当易导致积滞,因此积滞是小儿常见病。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疾病,以脘腹胀满、嗳气酸腐、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临床特征。西医学的小儿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为伤乳,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乳凝块;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病史,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且多有酸腐味。

一、乳食内积证。伴随症状有,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或便秘,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指纹紫滞。针对乳食内积所导致的积滞,常采用消乳化食,和中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乳积用消乳丸加减;食积用保和丸加减。中成药常选用保和丸、小儿消食片、小儿消食丸、大山楂丸、四磨汤口服液。

二、脾虚夹积证。伴随症状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溏稀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指纹淡滞。针对脾虚夹积所导致的积滞常采用健脾助运,消食化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健脾丸加减。中成药常选用健胃消食片、小儿胃宝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