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是那个省

如题所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辖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总面积1969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13个镇、1个乡;2018年总人口45.45万人。

印江地处梵净山西麓,始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思王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303、304省道、杭瑞高速公路穿城而过[1] ;印江世居着土家、苗、汉等民族;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的严寅亮先生就是其书法文化代表之一;孕育了国务委员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名人;位于县城东部的梵净山,1986年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3] 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4]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10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29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54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59亿元,增长12.8%

截至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17个乡(镇),其中3个街道、13个镇、1个乡:峨岭街道、龙津街道、中兴街道、板溪镇、沙子坡镇、天堂镇、木黄镇、合水镇、朗溪镇、缠溪镇、洋溪镇、新寨镇、杉树镇、刀坝镇、紫薇镇、杨柳镇、罗场乡。[7] 县人民政府驻峨岭街道县府路。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之铜仁地区中部,其东北部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县,东南部与江口县,南部与石阡县,西部与思南县等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7′-108°48′,北纬27°35′-28°28′。印江县南北长83.6千米,东西宽49.4千米,总面积1969平方千米。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地形地貌。境内最高峰为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493.8米,西部与思南、德江交界处的龙门口为最低点,海拔377.7米,相对高差2116.1米,高低点直距46.12千米。境内地形可分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类型有溶蚀、侵蚀和河谷冲刷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全县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围广,除东南部的梵净山外,其余地区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米,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锓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米,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米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米一带,相对高差200—300米,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但面积不大。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日照时数:1296.9小时,冬季:室外风速0.9米/秒,夏季:室外风速1.0米/秒,年极大风速(定时):12米/秒,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9.0℃,历年平均气温:16.8℃,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8%,历年最大相对湿度:100%,历年最小相对湿度:9%,历年平均气压:962.2百帕,历年平均降水量:1113.4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1621.6毫米,历年最少降水量:678.7毫米,日平均温度≤5.0℃的天数:50.4天,最大积雪深度:17毫米,冬季大气压力:969.1百帕,夏季大气压力:953.0百帕,最低气温出现日期:1977年1月30日,最高气温出现日期:1971年7月27日,最热月、最冷月:热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地表河网较密。多数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缓,下游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别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由南东向北西流入乌江。

一、土家族。

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毕基语(北部土家语)和孟兹语(南部土家语)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文字资料很少,由于与汉族杂居后,汉族语言逐渐成为大部分土家族人的第一语言。现在土家族语言已经在绝大部分土家族地区消失。[1] 在历史上,毕基语曾是传统上土家族地区的通用语言和官方语言。在隋代就有荆州多杂蛮左,其僻居山谷者,语言不通;在宋代,施州之地,乡者则蛮夷,巴汉语相混”;清代中叶,还有“里籍老户,乡谈多不可解”的记载。[2] 在史籍中,有许多以土家语命名的人名,在现实地名中,还存有许多土家语地名。

毕基语实际共有塞音3组6个,擦音3组7个,赛擦音2组4个,鼻浊音4个,近音3个,颤音1个。但24个辅音只具有17个有效音位,分别是(国际音标):p、b、t、d、k、g(ŋ)、ts\tɕ、dz\dʑ、s、z、ɕ、x(ɸ)、ɣ(ʀ)、m、n(ɲ\l)、w、j(ʑ)。[1] 具有语义语法作用的元音有7个短元音5个长元音占10个音位:ä、i(ι)、u(ʊ)、e̞、ɔ;ä:、i:、u:、e̞:、ɔ:;复合元音分为由以半元音为介音的拗音和与西班牙语、日语相同的双音并重的真性复合元音,而不是汉语的假性复元音。[5] 辅音韵尾为拨音ん——不区分发音位置,且鼻元音化倾向严重;其余全为开音节。毕基语实际调值有:51\53\54\55\41\44\31\35\21\22\24\11(大致可分为高、低两类声调),自立词调值很不稳定,附属词无固定调值,声调对区别语义无太大作用,属于音高重音语言[1] ;不同地区的毕基语声调受当地西南官话影响很大。[6] 

孟兹语实际共有塞音10个,擦音4个,赛擦音6个,鼻浊音3个,近音3个。共计28个音位,分别是:p‘、p、b、t’、t、d、k‘、k、g、ʔ、f、s、ç、h、ts’、ts、dz、tɕ‘、tɕ、dʑ、m、n、ŋ、j、w、l。辅音韵尾有m、n、ŋ三个鼻浊音。有6个单元音ä、i、u、ɯ、e̞、ɔ,受湘语和苗语影响形成5个声调:55、33、35、13、21。[1] 

在两者能够对应的固有词汇中,毕基语中为浊音的词,在孟兹语中也为浊音;毕基语中清音的词,孟兹语中有的读作送气清音,有的读作不送气清音。而毕基语中读作清音的汉语借词,孟兹语中读作浊音。

土家语词汇以多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一般一词多义。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藏语系语言都不同,现代汉语虽然复音词占主体,但几乎均为合成词或外来词,单纯词仍是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主体。而土家语单纯词仍以多音节词占主体。主要有: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接续词、助词等等。

土家语词汇以多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一般一词多义。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藏语系语言都不同,现代汉语虽然复音词占主体,但几乎均为合成词或外来词,单纯词仍是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主体。而土家语单纯词仍以多音节词占主体。主要有: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接续词、助词等等。

《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基本原则:

①以龙山苗市为标准音点,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

②全部采用拉丁字母,在字母形式和读音上尽量和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凡土家语和汉语拼音相同或相近的单词,采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表示,并采取以词为单位书写的办法。

③土家语中的现代汉语单词,按照当地西南官话的读法拼音,拼写形式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一致

土家语声母有:b、p、m、d、t、l、g、k、h、j、q、x、z、c、s、r、y、w、n、ng,共计20个。

土家语韵母有:a、o、e、i、u、ai、ei、ao、ou、an、en、ia、ua、ie、uai、ui、iao、iu、ian、uan、in、un、ong,共计23个。

声调:55(第一声)、35(第二声)、21(第三声)、53(第四声)分别用X,F,R,V 四个字母表调。

此方案在拯救土家语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能推广,无一本土家语著作采用了此方案。且此方案自身也有较大缺陷,方案至始至终向汉语拼音方案贴近,导致学习时将土家语中与汉语不同的地方并未能引起教学者和学生的注意,以致后来大量误读的出现甚至使得土家语本身特点被汉语化等等问题,在后来尝试运用中逐渐暴露出来。

二、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1-3]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3]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1]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3] 。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语言分类上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苗语分布在中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

苗语可以分为川黔滇(300多万人)、湘西(100万人)和黔东(210万人)三大方言,以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这三大方言与布努语等语言共同组成苗语支。

语音方面

苗语声母多,韵母少。除黔东方言外,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如mp、mph、n堭、n堭h、nt、nth等。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接前元音时读-n,接后元音时读-ŋ,没有塞音韵尾。有和汉语相同的声调系统。古苗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当今除罗泊河次方言外,四声因古声母的清、浊各分化为阴、阳两调,分化以后又有合并现象,例如湘西方言西部土语,阴入并入阴上,阳入并入阳上。语法方面,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

词性方面

名词作领属性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作限制性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代名词、数量词组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指示词、形容词、动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多数地区表示"好"、"坏"、"旧"的形容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状词非常丰富,其作用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表示速度、响声、状态、颜色、味道,状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词汇方面,单音节词较多,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有极为丰富的四音格结构,其中有的是词,有的是词组。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苗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族文字。1905年,英国传教士S.柏格理与苗族人士杨雅各等为滇东北次方言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通称柏格理苗文。1956年根据苗语方言差别较大的情况,创制了湘西、黔东、渝黔滇3种方言文字并改革了滇东北的柏格理苗文。4种苗文都采用26个拉丁字母。老挝、泰国的传教士也曾为当地苗族创制了一种拉丁字母式的苗文。

苗语拼音方法与汉语拼音大体一致,字词和读音不同,直接采用两种拼音位比汉语多,共有声母49个,韵母35个。有6个音调,用6个字母表示,比汉字多两个。

现时对苗语的音韵研究,很大程度都是根据Golston and Yang.2001的研究。

声母

特点有:

    各方言都有塞擦音(如/ts/)

    绝大多数地区有小舌塞音/q/和/qʰ/

    绝大多数地区有清鼻音、清边音

    除黔东方言外,都有鼻冠塞音、鼻冠塞擦音(如/nt/、/nts/)。

    韵母

    韵母一般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没有塞音韵尾。

    声调

    据推测,古苗语曾有过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和中古汉语的四声相应。后来根据古苗语声母的清浊,每个声调都分阴阳,共八个声调。在一些方言中,这些声调又发生了分化和合并。现代苗语各方言有3到13个声调不等,但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9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辖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总面积1969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13个镇、1个乡;2018年总人口45.45万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19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不是一个省,它属于贵州省铜仁市辖自治县。
望采纳,谢谢!
第3个回答  2019-12-24
印江县?那就是贵州省铜仁市
第4个回答  2019-12-24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我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希望你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祝你一切顺利,拜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