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厚照时期的大臣都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功绩?

如题所述

1、刘健

刘健(1433年2月27日-1526年12月9日),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

刘健师从于大儒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讲官。

孝宗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后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接替徐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弘治十五年(1502年),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拜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只得致仕归家。不久,便被列为“奸党”之首,其后被削籍为民。

刘瑾被诛后复官。嘉靖五年(1526年),刘健逝世,年九十四。获赠太师,谥号“文靖”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二卷。

刘健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崇儒兴学,注重实务。

居官敢言,极陈怠政之失,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2、焦芳

焦芳(公元1434~1517年),字孟阳,明代泌阳人(今河南驻马店地区泌阳县城南草店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弘治初年移霍州知府,擢四川提学副使,调湖广。

不久,又迁南京右通政,后又迁礼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十月迁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武英吏部左侍郎大学士。

正德四年晋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焦芳以阁臣之首辅佐朝纲,明太祖之后不设丞相,大学士地位相当于丞相。

正德五年五月致仕(退休)。终年83岁,是明代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

3、王鏊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

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

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

旋即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

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王守仁赞其为“完人” ,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

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

4、钱宁

钱宁(?-1521年),镇安人,正德年间锦衣卫官员,朱厚照义子。本不姓钱,幼时寄鬻太监钱能而改姓钱。钱能死后,继任锦衣百户。后转事刘瑾,其性狡诘猾巧,有“开左右弓”射箭之技,深为明武宗所喜。

曾为朱厚照建豹房出力甚多,后渐被江彬取代。

正德八年(1513)底,下诏钱宁掌管锦衣卫,赐姓朱,自称“皇庶子”。因与私通宁王朱宸濠被逮捕抄家。朱厚熜即位后,将其磔杀于市。《明史》将之列入佞幸传。

5、李东阳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