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追风筝的人简介,想问电影跟小说区别大吗?

如题所述

从小说改拍成电影,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但对小说中的一些剧情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有所改动,从整体上来说,影片与小说叙述的核心内容差别不大。从小说改拍成电影,因为时间的原因,电影必然要做一些改动,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阿富汗的国情

小说中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阿富汗发生的夺权事件有所叙述,塔利班政权的残暴在小说后半部分刻画鲜活,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阿富汗的水深火热;

而影片或许是为了过审,或许是为了躲避美国在当时阿富汗的助纣为虐的做法,对这一重要情节并没有过多解释,战争的残酷没有展现出来。

2、父亲在美国的生活

由于阿富汗国内战争,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定居,小说之中强烈的表现了传统阿富汗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在阿富汗“呼风唤雨”的父亲在美国找不到归属感,变得脾气暴躁,特别是在酒馆中宴请这一情节可以看得出来,父亲极其不适应美国的生活。

而影片当中对这一段描述的很少,仿佛父亲天生便是美国公民,没有丝毫的不适应。

3、哈桑的兔唇

与原著差别最明显之处便是小说中哈桑生来是兔唇,影片中的哈桑却是个安好无缺的哈扎拉人。虽然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其实对之后揭示哈桑的真实身份有铺垫作用,在那个年代,哈桑生来是兔唇也激发了父亲的怜惜,便对哈桑比对阿米尔更为疼爱,引发了阿米尔的嫉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7

《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后被改拍成电影,并于2008年在美国上映,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原因就在于电影虽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但对小说中的一些剧情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有所改动,导致主角性格不饱满,情节过渡不自然,没有铺垫,但整体上来说,影片与小说叙述的核心内容差别不大,仍是一部不可多得佳作。

从小说改拍成电影,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浓缩为短短一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实属不易,因为时间的原因,电影必然要做一些改动,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

一、阿富汗的国情

小说中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阿富汗发生的夺权事件有所叙述,塔利班政权的残暴在小说后半部分刻画鲜活,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阿富汗的水深火热,直到现在,塔利班仍有一席之地;而影片或许是为了过审,或许是为了躲避美国在当时阿富汗的助纣为虐的做法,对这一重要情节并没有过多解释,战争的残酷没有展现出来。

二、父亲在美国的生活

由于阿富汗国内战争,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定居,小说之中强烈的表现了传统阿富汗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在阿富汗“呼风唤雨”的父亲在美国找不到归属感,变得脾气暴躁,特别是在酒馆中宴请大家这一情节可以看得出来,父亲极其不适应美国的生活,而影片当中对这一段描述的很少,仿佛父亲天生便是美国公民,没有丝毫的不适应。

三、哈桑的兔唇

与原著差别最明显之处便是小说中哈桑生来是兔唇,影片中的哈桑却是个安好无缺的哈扎拉人。虽然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其实对之后揭示哈桑的真实身份有铺垫作用,在那个年代,一个富裕的普什图人为什么要花一大笔钱去给一个仆人的儿子修正面容呢?哈桑生来是兔唇也激发了父亲的怜惜,便对哈桑比对阿米尔更为疼爱,引发了阿米尔的嫉妒。所以,这一细节是必不可少的。

 

第2个回答  2019-03-28

无论是小说《追风筝的人》还是电影《追风筝的人》,都是用一种极其平淡的叙事手法,来讲述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电影对原著的还原从细节上可见分毫:

原著中关于少年时期阿米尔和哈桑相处的细节,很多都在电影里能找到。比如说小说里曾经提到哈桑每天为少爷准备早饭是“一杯加了三块糖的红茶,涂着甜果酱的馕饼”,即便是这么小的细节在电影里也是可以找得到的。

当然了,电影与文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非常相近的艺术形式,都是通过细节来表达人物的状态和思想感情,这样既不会显得很突兀,还能很好地将角色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

但是电影基本上都是两个钟头的光影艺术,为了将原著浓缩进这128分钟里,还有一部分剧情(比如说哈桑原本是兔唇)并没有在电影里出现。

电影对于原著的还原在感情上也是感同身受:

在电影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完全遵从于原著:阿米尔父亲对阿米尔的恨铁不成钢,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甚至那句感动了无数人的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也出现在了电影里。

电影没有“节外生枝”出任何其他的角色和情感,一五一十地“照搬”了原著里所有角色之间的联系,也恰恰是这个原因,原著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会出现任何摸不着头脑的情节。

电影在主题上,也几乎上升到了原著的高度:

《追风筝的人》不是一个会让人眼泪夺眶而出的电影,小说如此,原著亦是如此。因为故事里没有什么强烈的冲突,叙事方法也是极其平淡的。

但是,对于”救赎“这一主题,《追风筝的人》应该是最为深刻的几部小说之一,它不会让你哭,但是会紧紧攥住你的灵魂,激发你对于正义的认同和追求。

电影非常好地“继承”了原著对于救赎这一主题,整部电影的基调也是比较低沉的,这就与原著里回忆式口吻非常相近。

当然,电影对于主题的刻画能如此接近原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影在其他细节上(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剧情和人物关系)的高度还原。

正如上面所说,电影与文学是非常相似的艺术,所以在某些表达方式上也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即便是“照搬原著”的电影,《追风筝的人》还是感动了无数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28

原著《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两个少年各自的成长故事。男主阿米尔是富贵人家的少爷,哈桑是他家的奴仆,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哈桑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但是小时候,阿米尔只是把他当作能够使唤的奴仆而已,等级观念和宗教的影响之下,虽然哈桑对阿米尔很忠诚,但是却没有得到阿米尔的友谊。

长大后经历各种事情的阿米尔,知道真相后,才知道哈桑的珍贵,可是那时候的哈桑已经去世,他将自己的救赎之路放在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身上。

2007年,由马克·福斯特执导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上映,这部心灵之作搬上荧屏,我真是太喜欢小时候的哈桑这个演员了,真的是把小时候的哈桑演活了。这部电影口碑也是有好有坏。下面我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1. 人物性格展示

文学作品有很多的文字去渲染人物的性格,和很多细节的事情,但是电影要有所取舍。所以电影针对小时候的事情只讲了追风筝那段,其他的事情就没有过多叙述。

而经典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哈桑给阿米尔追风筝时说了出来,可是那时候阿米尔并没有体会这句话的真谛。甚至看到哈桑在小巷被强暴也没有去救他。

阿米尔从小就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他性格文弱,没有哈桑那么男子汉,父亲对哈桑十分喜欢,从来没有主人的架子,阿米尔也想得到这样的认可,于是他对哈桑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便他想要这个伙伴,一方面他又嫉妒他。于是他设计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哈桑和他的父亲一起被赶出家门,这样一个离别,就是一辈子。

如果你喜欢看人物性格的细节,建议看原著,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这个故事,可以看电影,小时候的片段真是又美好,又残忍。

2. 故事的不完整性

由于原著涉及到很多的宗教文化以及战争等事件,电影中没有去过多的呈现,只是一笔带过。电影更偏重人文,只是想讲一个关于人的自我救赎的故事,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也没有去呈现。

所以到了电影的第二幕只是讲述逃难的阿米尔父子在美国之后遇到的一些事情,阿米尔和将军的女儿结婚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怀孕,医生说是心理问题,心病还需要心药医,阿米尔开始寻找哈桑。

3. 大结局的扭转

原著当中,描写阿米尔和哈桑儿子索拉博花费了大量文字,因为他是个和哈桑一样可怜的孩子,可是却没有如哈桑一般拥有自愈般的能力,但是他继承了哈桑的纯良,只是心灵和身体都受到了创伤,需要“疗伤”而已。于是,不管是作者还是导演,都安排了阿米尔作为这副“良药”。

电影中,索拉博用弹弓救了阿米尔,他们一起逃出了魔掌,各自都获得了重生。

其实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都值得去一看,这种具有历史长线的故事本身就不好改编,能截取其中的重要的点去讲清楚,就已经很不错的。

第4个回答  2019-03-28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赛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富家少年阿米尔与其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故事,是关于友情、亲情,关于忠诚、背叛与救赎的故事。电影版由福斯特执导,由派拉蒙公司发行,主题和人物塑造与原著保持了一致,但情节上略有出入,有关战争的残酷的内容不如原著丰富。

1.情节上,有关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与原著保持了一致,但关于战争残暴的内容有很多删减。小说和电影都采取倒叙的方式,由一个希望我(阿米尔)回去看看的电话,由我希望能赎罪的心理开始,展开了我和哈桑的故事。阿米尔在哈桑为了保护他而被阿塞夫等凌辱时,不敢挺身而出,哈桑被强暴了,阿米尔却偷偷离开。事后,他又以为赶走哈桑可以让自己摆脱良心的折磨,因此冤枉哈桑偷钱,哈桑的父亲阿里不堪忍受这种屈辱而离开了老爷家。战争爆发后,阿米尔去了美国,在哈桑死后又回到家乡,开始赎罪,并了解到哈桑竟然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以上情节,电影和小说是一致的。但原著中有大量关于战争伤害的描写,晚上使大地都抖动的枪声、哆嗦着抱成一团的孩子,封锁线、关卡,尸体、被吊起的年轻人,等等,电影中这些情节展现很少。

2.人物塑造上与小说一致。我(阿米尔)喜欢读书,但是为人不够勇敢,面对欺凌不敢反击,这种性格促使阿米尔对哈桑“犯了罪”。哈桑勇敢、体贴,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每次看到阿米尔被欺负总是哈桑挺身而出,而且拥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默默的的承受这一切。阿米尔的父亲显然更欣赏哈桑的性格,因此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和谐。

3.主题内涵上与小说一致。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哈桑的忠厚,阿米尔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救赎都是两个重要的主题。阿米尔眼看哈桑受到伤害而不提供帮助,此后还再次伤害了哈桑,在他内心深处一直受到良心的折磨。他需要赎还对哈桑的罪行,在那儿有他再次成为人的路。因此他再次回到了家乡,这一次他选择了勇敢,帮助了哈桑的家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