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的伯和侯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区?

如题所述

夏商的伯和侯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区?

夏商的伯和侯: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

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西周的诸侯国: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1、侯伯,词汉语汇。有侯爵与伯爵、诸侯、诸侯之长等意思。

侯爵与伯爵:《周礼春官典命》:“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

泛指诸侯:汉班固《答宾戏》:“曩者王涂芜秽,周失其驭,侯伯方轨,战国横骛。”《周礼文闵明武宣诸子传论》:“且夫列封疆,建侯伯,择贤能,置牧守,循名虽曰异轨,责实抑亦同归”。

诸侯之长:《书周官》“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孔传:“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国之长。”《国语周语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韦昭注:“尧以四岳佐禹有功,封之於吕,命为侯伯,使长诸侯也”。

《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汉潘《册魏公九锡文》:“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2、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

但若强大起来也会成为与中央政府抗拒的力量,来源诸侯国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诸侯国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春秋时期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

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

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个大国及其他一些小的诸侯国:中山,鲁国,宋国,郑国,卫国等小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