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灯塔李自成已撞门崇祯为什么要为魏忠贤建墓?

如题所述



天启七年,四宗朱由检登基后,嘉兴龚升钱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皇帝易;第二,鄙视之后;三名士兵;没有两个祖先;五斩封臣;六圣;七过度标题;八面工作;九人之财;十个关节。


泗宗下令调查“雁荡逆案”。


共初犯6人,初犯19人,二犯11人,二犯35人,二奸15人,二犯128人,神社44人,共258人,加上漏网之鱼57人,共315人。


死前被人告发,送到凤阳。他死后,被肢解并当众绞死。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给当时黑暗的政治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同时也赢得了贤明君王的欢呼和赞誉。


然而17年后,李自成进京前夕,崇祯将魏忠贤的遗体秘密安葬,墓址选在魏忠贤仰慕已久的香山碧云寺。


令人惊讶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关键时刻,并没有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而是居然用来做一些与守城御敌无关的事情。


而崇祯为什么会在国破家亡的恐慌和绝望中突然改变推翻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出人意料地为他立碑收骨、修坟?


明太祖Xi临死前对崇祯说,魏忠贤“忠信,能成大事”。垂死的人说真话。


在朱由校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予魏忠贤如此高的评价,虽然掺杂着个人的感情,但最重要的是他认识到魏忠贤在处理“大事”上是清醒而果断的,特别是在维护大局、知人之责、分清赏罚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表现出了深刻的大义和远见。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了巩固个人权力,有不宽容、残忍的邪恶一面。但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比如辽阳战败后被人诋毁的熊廷弼,宁晋一战中患得患失果断罢官的袁崇焕,抛开个人恩怨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等,他依然心系国家,有原则。


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不错,辽东局势稳定。这种能力,这种魄力,这种成绩,还是应该认可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时,海上流民暴露,关外将士虎视眈眈。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急需一个像魏忠贤这样有丰富军务处理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虽然他无法扭转国家的衰落趋势,但他不会在短时间内崩溃。


但崇祯为了整顿内政,平息民愤,为了报仇雪恨,独揽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怒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消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阎集团。


能够悄无声息的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诩的人生杰作。


但也正是因为对自己才华的过度欣赏,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迷信,才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任性。


魏忠贤死后,崇祯任用了主张儒学的林东党员。然而,在国内动荡、边境危机之际,善于空谈、缺乏治国之术的文人,如何能像杨鹤那样,用狂野的民风去“拉拢”叛军?野心如狼的袁崇焕和皇太极私下举行“和谈”,无不显示出林东党员的庸俗、懦弱、腐败和无能。


崇祯虽然野心勃勃,任劳任怨,快节奏,凡事唯命是从,但他既没有治国之策,也没有sk


因为不相信文武官员,崇祯也频繁调整官员。17年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


这种让人感到力不从心、如履薄冰的高压局面,导致国家人才短缺。想报效国家的有志之士,既不愿意,也不怕去做志愿者。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任用了一大批更加腐败无能的宦官,最终酿成了“十万宦官死于大明”的历史悲剧。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在景山公园自缢前的第五天,崇祯在灭顶之灾和楼房倒塌的绝境中,终于体会到了魏忠贤“忠义之士,大事可数”的含义,当时太监曹化淳说“时事永无尽头”。觉醒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彻底精神崩溃。


安葬魏忠贤遗体,既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再次肯定,也是对其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康熙四十年,魏忠贤墓被康熙皇帝铲平,这是后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