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用来获取水的工具及机器有

如题所述

古代利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由低处提水向上的机械,如桔槔、辘轳、翻车、筒车、戽斗、刮车等。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机械。横杆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纵横杆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先秦对桔槔已有文字记载。类似桔槔的提水机械还有鹤饮。

辘轳则是利用轮轴原理的起重机具,多用于汲取井水。其构造是在井上安置带有水平转轴的支撑架。转轴一端装有曲柄,转轴上缠有绳索。绳索下端系有水桶。用人力或畜力转动曲柄,即可自井中提水。先秦对辘轳已有文字记载。

翻车即今之龙骨水车。其结构是:用木板做成长槽,槽中放置数十块与木槽宽度相称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之间由铰关依次联接,首尾衔接成环状。

木槽上下两端各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则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将板间的水体自下而上带出。翻车在东汉中平三年(186)已见记载。和翻车结构类似的还有汲取井水的井车。翻车可以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驱动。

筒车是一种轮式水车,多为水力驱动。其构造是:在水流急湍处建一水轮,水轮底部没入水中,顶部超出河岸,轮上倾斜绑置若干竹筒。水流冲动水轮,竹筒临流取水并随水轮转至轮顶时,将水自动倒入木槽,再流入田间。筒车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王祯《农书》上还记载有高转筒车,可提水十丈以上。

古人对水的利用:

吐鲁番是我国的干旱地区,降水量很少,年降水量不到16毫米,而且日照时间长,水很容易蒸发。但是,这里的北门和西面有大山,常年积雪。雪化了集成水流向盆地。人们就利用这些水,建成坎儿井。它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人们先找到水源,隔一段打一个竖井,然后再井底建暗渠,打通各井,降水引下山。到山下后,地下水与地面渠道相连接,降水引导到田地,灌溉桑田。由于水大部分在地下,受蒸发的影响小。坎尔井使戈壁荒滩变良田。

坎尔井可以说是智慧的体现。隋唐大运河可就没那么走运了。唐代诗人胡曾曾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隋炀帝修了一段运河,连国家都亡了。其实,隋炀帝亡国和运河关系很复杂,算是用力过猛吧,征用的人太多了。

之后,由于历史的久远,隋唐大运河的河道被埋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直到修303国道需要拆迁,一位农贸拆除房子时才发现了通济渠。随着沉船的发现,人们发现了当时的码头,之后发现大批的古陶瓷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