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夺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1. “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作动词:强取。

例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白话译文:都尉拔出剑,吴广奋起,夺剑杀了都尉。

出处: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2、作动词:剥夺;削去权力。

例句: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白话译文:周王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朝拜周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

3、作动词:失去;丧失。

例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白话译文: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夺拼音:duó

释义:

1、抢,强取:抢夺。掠夺。巧取豪夺。强(qiāng )词夺理。

2、争先取到:夺得最后胜利。夺魁。夺冠(guàn )。

3、冲开:夺门而出。

4、丧失,削除:剥夺。褫夺(剥夺)。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5、晃动:光彩夺目。

6、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夺。

7、漏掉(文字):第八行夺一字。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窃夺[qiè duó]

用非法手段夺取;窃取。

2、劫夺[jié duó]

用武力夺取(财物或人)。

3、定夺[dìng duó]

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4、改夺[gǎi duó]

变更,改动。

5、暴夺[bào duó]

掠夺。

2. 文言文服字怎么翻译

1、服从、服侍。

(会意。甲骨文会意,以手按住某人低头向案,服从、服侍意,金文或讹案为舟,小篆从此。)

2、服从,顺服 [obey;submit (oneself) to]。敌已服矣。

——《吕氏春秋·论威》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授之政,西土服。

——《墨子·尚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汉· 贾谊《过秦论》3、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

4、佩服;信服;使信服 [be convinced;convice]毛遂比至 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服人如何?——《论衡·问孔》5、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服众(使众人心服);服善(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不服输。6、使用 [use]诸侯御荼,大夫服笏。

——《荀子·大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礼记·内则》7、从事;致力 [be engaged in]以德就利,以官服事。

——《墨子·尚贤》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肇牵车牛,运服贾。

——《书·酒诰》8、又如: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服官(做官);服贾(从商,作买卖);服劳(服事效劳);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9、饮用或吞服药物 [take]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三国志·方伎传》众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红楼梦》。

又如:服毒;服饵(服食丹药);服鸩(饮毒酒自杀);服食(服用饮食之物)10、担任;承当 [serve as]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11、又如:服劳(服事效劳);服职(供职)12、招认,承认,肯定,认可 [admit]于是傅付许狱,考验首服。

——《三国志·方伎传》13、又如:服过(承认自己的过错);服辩(认罪供状);服词(承认罪责之词)14、穿着 [put on]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资治通鉴》15、又如:服卉(穿着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带孝。

穿孝服);服冕(穿着冕服)16、佩带 [wear]服太阿之剑。——秦· 李斯《谏逐客书》17、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爱佩带);服剑(随身佩带的宝剑)18、铭记,怀念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

——《中庸》19、又如:服膺(铭记在心)20、任用 [appoint]忠臣危殆,谗人服矣。——《荀子》21、实行;施行 [carry out]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战国策·燕策一》22、又如:服行(施行,实行)23、执持 [hold]。如:服臧(持着脏物)24、得 [get]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

——马王堆 汉墓帛书《道原》25、使习惯于 [be accustomed to]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辞··九章·橘颂》26、又如:不服水土27、承受,忍受,遭受,接受[刑役] [serve]。

如: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后罚也。——《论衡.祸虚》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宋·苏轼《超然台记》28、遵从;遵守 [ply with]。如:服习(遵循习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礼(遵行礼法);服度(遵守礼法)29、通“负”( fù)。

负荷;驾驶 [drive]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再鼓,服辇载粟而至。

——《淮南子·人间》30、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31、通“覆”( fù)。遮盖,掩蔽 [overspread;cover]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

——《韩诗外传》32、通“备”(bèi),古代汉语“服”字,去声,读备(今简体字为备)。音近逼,即匐。

1949年以前,京剧扮演主仆者,主人出行,命仆说:‘服马。’即古语遗义,此“服”意即“备”意——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名〉1、衣服,服装[clothes]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八十章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楚辞·屈原·涉江》2、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车马);服养(衣服与食物);服御(指衣服、车马等器物)。又指丧服会仲孺有服。

(有服:有丧服在身。)——《史记·武安侯传》3、事情 [thing]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礼记·学记》4、服丧 [mourning]三年服阙。——《风俗通·十反》服阙,服全椒长。

——《后汉书·刘平传》5、又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

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6、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o hors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four for driving a carrige in ancient times]两服上襄。(上襄:指马头昂举。)

——《诗·郑风 》7、通“箙。

3. 文言文中失和夺的区别

失,一般指本所拥有的失去了;夺,可指剥夺,也有失去的意思。

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shī

①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边和。”

②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道。”

③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④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

⑤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喜问京华。”

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duó

①强取。《陈涉世家》:“广起,~而杀尉。”

②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郑伯政,郑伯不朝。”

③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其时。”

④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伦。”

4. 夺情在文言文的意思是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简介

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夺情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如《周书·王谦传》:“朝议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明朝时的夺情

明朝时明文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明英宗正统七年下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十二年又下令,“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主要有阁臣、尚书、侍郎等一些政治人物。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营求夺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夺情行为,都会引起伦理问题。明朝中季张居正因为夺情的问题,曾经引起一连串的事件,《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己卯,张居正父丧讣至,上以手谕宣慰。。然亦无意留之。所善同年李幼孜等倡夺情之说,于是居正惑之,乃外乞守制,示意冯保,使勉留焉。”据史书记载张江陵丁忧是与冯保串通好:“大珰(大宦官)冯保,挟冲(幼)主,操重柄,江陵(张居正)素卑事之。新郑(高拱)既逐,(冯)保德(感激)江陵甚,凡事无不相呼应如桴鼓。江陵闻父讣,念事权在握,势不可已,密与保谋夺情之局已定,然后报讣。”当时有许多政治人物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抗议“夺情”,都被皇帝一一批驳,反对派遭到严惩,甚至动用了“廷杖”的刑法,许多人被打得皮开肉绽,终身残疾。张居正自此事件后,更加偏恣,《明史》载“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明朝晚期兵部尚书杨嗣昌亦曾接受夺情起复。

清朝时的夺情

咸丰七年二月四日,曾国藩父曾麟书卒。当时兵部右侍郎衔曾国藩正在襄办湘军,原本应该夺情,但是他竟于二十一日离营回湘。当时左宗棠写信骂他“《纲目》一书,于夺情题后一事,总以其人所处之时地为断,所以重纲常、维名教而警偷薄之俗也。至‘金革之事无避’一语,经义直捷了当,更无可疑;诚以兵礼、丧礼同一凶事,并无所谓希荣忘哀之念;而干戈之际,事机急迫,有万不能无变者。顺乎天理之正,即乎人心之安,则世俗所谓‘夺情’者,乃圣贤所谓‘遵礼’,又何拟议之有?”

^ 此语典故自《礼记》。孔颖达《礼记正义》:“此一经,是权礼也。若值国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礼,故从权事” ^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 [1]

5. 服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①<;动>;使用;用。《周易·系辞》:“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②<;动>;从事;承当。《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 ③<;名>;衣服。《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 【又】<;动>;穿衣服。《肴之战》:“秦伯素服效次,乡师而哭。” ④<;动>;穿戴;穿着。《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 ⑤<;动>;佩;佩带。《冯谖客孟尝君》:“文车二驷,服剑一。” ⑥<;动>;归顺;服从。《季氏将伐颛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⑦<;动>;降服;制服。《齐桓晋文之事》:“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⑧<;动>;屈服。《垓下之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又】向……屈服《子鱼论战》:“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⑨<;动>;信服;佩服。《张衡传》:“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 ⑩<;动>;呑服药物。《林黛玉进贾府》:“常服何药?”

6.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

格 动词义: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格者不舍。

——《荀子·议兵》穷寇不格。——《周书·武称》皆可格杀。

——《后汉书·刘盆子传》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6、击杀;搏杀。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

——《史记·荆燕世家》7、抗拒;抗御。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史记·李将军列传》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书·汤誓》天迪格保。——《书·召诰》惟先格王。

——《书·高宗肜日》祖考来格。——《书·益稷》格于皇天。

——《书·君诰》形容词义:1、拘执。2、被限制;受局限。

3、圣的。4、吉祥。

5、正确。6、通“嘏”(gǔ)。

大。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仪礼·士冠礼》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夺 动词义:1、会意字。

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给夺慈仁。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勿夺农时。——《荀子·富国》2、强取。

夺,取也。——《玉篇》人夺女妻而不怒。

——《左传·文公十八年》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夺攘矫虔。

——《书·吕刑》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高启《谢赐衣》5、剥夺;削除。胁服夺(罢免)其官。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比 动词义: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

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2、连接;接近。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史记·汲黯列传》3、比较;考校;核对。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4、及;等到。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5、勾结;偏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7、通“庀”。

具备。比乐官,展乐器。

——《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以敦比其事业。

——《荀子·荣辱》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宰严限追比。

(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

——《聊斋志异·促织》形容词义:1、接近;亲近。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周礼·夏官》2、密(与“稀”、“疏”相对)。比,密也。

——《说文》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是与比周。

——《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

周密也。”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名词义:1、比喻;比方。

副词义:1、皆;都;同等地。再战比胜。

——《战国策·齐策》2、连续;频频。比投不释。

——《礼记·投壶》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比年日蚀。

——《汉书·张延寿传》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地比震动。

——《汉书·翼奉传》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始至之时,岁比不登。

(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3、近来。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

——《吕氏春秋·先织》介词义:1、比起。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资治通鉴》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7. 文言文攻小服大的翻译

是这篇吗?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