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夺文言文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1. “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作动词:强取。

例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白话译文:都尉拔出剑,吴广奋起,夺剑杀了都尉。

出处: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2、作动词:剥夺;削去权力。

例句: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白话译文:周王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朝拜周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

3、作动词:失去;丧失。

例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白话译文: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夺拼音:duó

释义:

1、抢,强取:抢夺。掠夺。巧取豪夺。强(qiāng )词夺理。

2、争先取到:夺得最后胜利。夺魁。夺冠(guàn )。

3、冲开:夺门而出。

4、丧失,削除:剥夺。褫夺(剥夺)。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5、晃动:光彩夺目。

6、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夺。

7、漏掉(文字):第八行夺一字。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窃夺[qiè duó]

用非法手段夺取;窃取。

2、劫夺[jié duó]

用武力夺取(财物或人)。

3、定夺[dìng duó]

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4、改夺[gǎi duó]

变更,改动。

5、暴夺[bào duó]

掠夺。

2. 夺的古文意思和今意

夺的文言文释义: ① 强取。

《陈涉世家》:“广起,夺而杀尉。” ② 剥夺;削去权力。

《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③ 失去;丧失。

《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夺其时。”④ 乱。

《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夺的现代解释: 1.抢,强取:抢~。

掠~。巧取豪~。

强(qiāng)词~理。 2.争先取到:~得最后胜利。

~魁。~冠(guàn)。

3.冲开:~门而出。 4.丧失,削除:剥~。

褫~(剥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5.晃动:光彩~目。 6.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

7.漏掉(文字):第八行~一字。

3. 文言文阅读:明太祖论

廖燕《明太祖论》

选自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

天下可智不可愚,而治夭下可愚不可智。使天下皆智而无愚,而天下不胜其乱矣。盖智者动之物而扰事之具也。昔人云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耳。夫庸人乌能扰天下哉,扰天下者,皆具智勇凶杰卓越之材,使其有才而不得展,则必溃裂四出,小者为盗,大者谋逆,自古已然矣。惟圣人知其然,而惟以术愚之,使天下皆安于吾术,虽极智勇凶杰之辈,皆潜消默夺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后天下相安于无事。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秦始皇以狙诈得天下,欲传之万世,以为乱天下者,皆智谋之士,而欲愚之而不得其术,以为可以发其智谋者无如书,于是焚之以绝其源。其术未尝不善也,而不知所川用其术,不数年而天下已亡。天下皆咎其术之不善,不知非术之过也,且彼乌知诗书之愚天下更甚也哉。诗书者,为聪明才辨之所自出,而亦为耗其聪明才辨之具。况吾有爵禄以持其后。后有所图而前有所耗,人日腐其心以趋吾法。不知为法所愚。天下之人无不尽愚于法之中,而吾可高拱而无为矣。尚安事焚之而杀之也哉,明太祖是也。自汉唐宋历代以来,皆以文取士,而有善有不善,得其法者,惟明为然。明制:士惟习《四子书》。兼通一经,试以八股,号为制义。中式者录之。士以为爵禄所在,日夜竭精敝神,以攻其业。自《四书》、一经外,咸束高阁。虽图史满前,皆不暇目,以为妨吾之所为.于是天下之书不焚而自焚矣.非焚也,入不复读,与焚无异也.焚书者,欲夭下之愚而人卒不愚,又得恶名。此不焚而人自不暇读,他日爵禄已得,虽稍有涉猎之者。然皆志得意满,无复他及。不然,其不遇者。亦已颓然就老矣,尚欲何为哉。故书不可焚,亦不必焚。彼汉高、楚项所读何书?而行兵举事,俱可为万世法。诗书岂教人智者哉,亦人之智可为诗书耳。使人无所耗其聪明,虽无一字可读,而人心之诗书原自不泯。且人之情,图史满前,则目饱而心足。而无书可读,则日事其智巧,故其为计更深,而心中之诗书更简捷而易用也,秦之事可鉴已。故曰明巧而秦拙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夫治天下者,一人而已,其徐皆巨与民,而听治于一人者也。使天下皆安心而听治于一人,而天下固已极治矣,尚安事使其知之而得以议吾之政令也哉.故虽以明之制百世不易,可

也。

魏和公先生曰:此论有五奇。治天下可愚不可智,一奇也。以制义取士与笑书元异,二奇也。诗书能愚天下,三奇也。扑诗书能教人智,实人之智可为诗书,四奇也。心中之诗书更简捷易用,五奇也。绝世奇谈,发前人所未发。柴舟议论佳者甚多,当推此篇为第一。

4. 林逋论学问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wowo2525很高兴为您解答!

5. 文言文阅读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yuè)。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尸体倒下百万,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使尸体倒下两人,血流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了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