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心理学?

如题所述

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3 .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4 .家庭教育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
5 .社会教育特点:开放性、大方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6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直接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在学生再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7 .学校教育特点:职能专业性、组织严密性、作用全面性、内容系统性、手段有效性、形式稳定性。
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性。
2、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055-790000; 五经指的是《书》《礼》0《易》0《春秋》0《礼》0055-7900000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生产力、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革命性。
4、“吏为师,法为教”“僧为师,吏为师”是古埃及的教育主张。
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以“仁”为核心; 向人说教; “不愤怒,不出其不意”(启发式教学)。
3、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4、荀子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其中以《学记》为重点,是其教学理论的核心。
5、墨子三标准“博乎道术、辩乎、厚德行”,知识技能要求,思维讨论要求,奥要求。
6、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怀疑性学习方法,讲究辩证。
《理想国》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成文战国末期。
8、“守陵”遵循了渐进的教学原则。
9、“道而弗引、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的教育思想。
10、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接生婆术”,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11、柏拉图著作《雄辩术原理》; “学着玩”的最初倡导者。
1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哲学家,提出“教育顺其自然”的原则,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
13、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14、《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世界第一部教育教法研究著作,《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15、1632年《世界图解》是教育学开始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16、培根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交给人人; 著作《爱弥儿》。
18、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的最大贡献之一。
19、卢梭著作《教育论》,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教育要顺应孩子的本性。
20、康德《林哈德与葛笃德》,以教育学为课程在大学讲课的第一人。
21、裴斯泰洛奇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著作《教育漫话》。
22、洛克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教育决定。
“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
23、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24、180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创立,也是现代教育学的第一部著作。
25、赫尔巴特一原则:教育性教育原则; 二理论基础:心理学与伦理学;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程四个阶段(清晰(明白)、合作(想象)、系统、方法。
26、杜威著作1916年《教育学》。
27、杜威新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2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实用主义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29、凯洛夫的《新教育大纲》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30、杨贤江的《教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31、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大教学论》。
3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议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
《民主主义与教育》(1632年)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1 .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根本指导原则) )。
2 .教育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
3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将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仁人
4 .教育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课程
5 .教学方法: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计量性、强化性和自觉性。
6、教育目的:(终极目的)宗教目的(永生; (直接目的)现实目的(学问、德性、虔诚的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的民主如何实现,三无目的地改变经验) )。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进步教育的代表者、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者)。
《资本论》
1 .三中心论:儿童、经验和活动中心
2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生活,教育是成长,教育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陶行知认为生活就是教育)。
3 .学校即社会
4 .从中学
5 .五步教学法:找出创设困难情境的纠纷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验证这个假说。
四.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一般包括:个人认同、社会宣传引导、家庭父母素质、就业倾向。
3、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4、教育的个人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所衍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制约着教育个人功能的发挥。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来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7、人力资本由投资形成,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
8、影响教育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人口。
五.教育目的
1、教育的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的总体期待和构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素质的规定。
2、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4、联合国提出的教育目的:学认知、学工作、学共存、学生存。
5、教育目的功能:引导功能、控制功能、评价功能。
6、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7、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等。
8、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9、马克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六.师生
1、广义教师是指将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人的人,狭义教师是指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宫缩的专业人员。
2、1994年实施的《朱子全书 论学》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上。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师德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7、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8、微格教学是针对少数学生,尝试短时间(5-20分钟)的小型课堂教学,并对该教学过程进行录像,课后分析。
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0、学生有可塑性、依赖性、好学心。
11、“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卢梭和美国杜威。
12、“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苏联的凯洛夫。
13、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是学校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4、教师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七.路线
1、朱熹在《儿童与课程》中多次提到课程。 “宽时限、守课堂”“小立课堂、大作功夫”,这里的课程指的是课堂及其过程。
2、西方,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业术语,起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3、美国杜威提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4、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5、功利主义教育家斯宾塞于1885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明确课题的开始。
6、1902年杜威《课程》是一部影响深刻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7、1918年博比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
8、1949年泰勒《中庸》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9、泰勒明确课程写作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10、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基本知识、根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
1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弗拉梅尔多。
1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13、杜威学校四大直接经验课程:手工类; 语言社会系; 研究探索系; 艺术系。
14、布鲁姆提出了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15、形式教学论以感官心理学为基础,以人物摇滚为代表。
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6、实质教育论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实用知识,智力发展并不重要。
代表人物斯宾塞。
17、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中国古代六艺、西方古代七艺是最早形态的学科课程。
18、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准则,是特定阶段学校课程达到的预期结果。
19、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基于课程目标从人类经验体系中选取,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0、泰勒明确提出了课程编排的连续性、顺序性和一致性。
21、布鲁纳提出了以螺旋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的主张。
22、加内主张直线组织教学内容。
23、知识、社会、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24、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25、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6、目标评估模型围绕目标展开,基于泰勒的“评估原理”和“课程原理”形成。
27、CIPP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8、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成分。
29、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八.课堂教学
1、教育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活动。
2、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的重要部分,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
3、哲学导向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
4、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斯贝尔认为,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5、布鲁姆提倡发现教学方法。
6、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无指导教育主张最好的教育,目标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现的人、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7、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强调学生巨大的潜能,认为教育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识增长点,引导她们从已有知识经验中“成长”新知识经验。
8、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必要性、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9、孔子的教学过程思想“学、思维、行”,是我国第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10、《教育学》提出“博学的、审问的、慎重的、清晰的、笃行的”五步学习法。
11、赫尔巴特根据“统觉团”原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但是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12、杜威《从中学》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检验与结论。
13、在凯洛夫0755-79000中提出感知、理解、强化、运用四个阶段。
14、接受传授—教学过程—激发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技能和技巧。
15、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6、赫尔巴特的《没有教育的教育是无法想象的》表明教育永远是教育性的。
17、教学直观性原则有实物直观、仿象直观、语言直观。
18、程序教学模式和直接教学模式是基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建立的。
19、榜样教育理论由瓦根舍因(德国)提出。
20、发现教学模式的倡导者布鲁纳认为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态度或方法是“发现”。
21、掌握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布鲁纳创立的。
就是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育为基础,经常辅以及时的反馈。
22、翻转课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复课前完成新的学习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23、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24、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培训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25、跨越式教学适合语文学科。
26、讲述方式可分为讲述、讲解、演讲三种方式。
27、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强化知识的一种方法。
28、会话法分为复习会话和启发会话。
29、示范法是教师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强化知识的一种方法。
30、示范法分为四类。 实物、标本、模型、照片演示; 图标、图像和地图演示; 实验演示; 幻灯片、电影、视频演示。
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鉴赏教学法(欣赏自然、欣赏人生和欣赏艺术)和情境教学法。
32、古代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个别教学制。
33、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34、教学工作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布置、指导与评分、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评估。
35、布鲁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36、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六个层面。
37、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
38、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九.学校德育
1、广义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
2、狭义德育是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较早在特定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针对性、计划、系统性的影响。
3、学校教育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因素中,德育居于主导地位。
5、享受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6、德育目标是德育的出发点,不仅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8、受教育者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0、知即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新年和评价能力); 情即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好恶的主观态度; 指意味着道德意志、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11、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12、马克思主义德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13、疏导原则是指行德育须循善诱、以理服人。
十.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1、班级是学生群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目的是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
3、非正式组织来源于班级组织个人特质层面的人际关系,在学生的再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基于成员之间的需求、能力、特征差异,由个人好感自然形成。
4、学生非正式组织分为积极性、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
超过5、50人的班级规模组织,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指导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级组织的管理。
6、班级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松散的学前班集体阶段(班级出现小群); 班级群体的形成阶段(班级出现积极分子和班级骨干); 班级集体的成熟阶段(班级的高凝聚力、集体荣誉感)。
7、班级教学与管理相结合原则,是指班级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的辩证统一。
8、班级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9、课堂心理气氛管理分为积极、消极、对抗。
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导师、教育者。
是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习、思想、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班里所有授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
11、中国班主任教师的历史沿革:古代:师儒教导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级任制—1938年导师制—1952年班主任教师制。
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3、组织主题班会的四个阶段: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深化成效。
14、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15、班主任由学校在班里任课教师中选派。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