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最根本问题,一次,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1
在“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 2005年6月26日 首先,我认为“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极其重要和紧迫的论题。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特定发展阶段,同时有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对此我们先不作评判。但是至少说明,当前政府转型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为什么政府要进行转型?有三个主要的观点:一是从目前的国际发展趋势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已经为全球所接受。由于全球化要求中国政府正确驾驭发展的航船,决定了我国已不可能以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来进行经济发展运作。二是从国内的现实发展情况看,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和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已经形成。因此,政府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信息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均衡分布。民众需要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型。三是如果我们说,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那么今天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平衡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那么,政府如何有效地进行转型,是我们现在应该从操作层面上把握的问题。首先应当把握的转型方向是遵循“善政”的方向(goodgovernance)。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主要因素:(1)合法;(2)高效;(3)透明;(4)责任;(5)依法行政;(6)可坚持性和可测量性。我认为,政府转型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改革的需要,必须以这样一些参数来衡量转型的成败与否。 第三,必须以能力建设作为衡量转型的最关键的要素。在今天的执政者中,有很多人非常具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开展经济工作的经验。但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以人为本、综合发展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应当作为政府能力建设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第四,有四个需要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有人提出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它作为全盘运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政府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考虑到60%的农村人口和急待提高的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国家意识,这将使我们的决策过程更稳妥、更可操作。二是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系统改革的思路,即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以注重效率和公平、注重贫富、男女、区域、城乡等各个方面因素来进行的系统改革的思考和设计。三是必须利用不同的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的转型。这些社会资源包括政府本身和非政府组织。毫无疑问,民主监督将在政府转型中发挥重大作用。此外,还有多元化的企业参与和作为社会改革、政府转型参与和受益者的公民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加促使改革走向成功。四是在整个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预测性和可能性。21世纪最大的变化是,真正的资源拥有将不再只是金钱和能源,还应该包括信息在内。而信息的全球化将在整个政府改革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整个小康社会的指标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评估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不良管理的披露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公民的直接话语权也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和吸收科技发展中最新的成果,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综合的、有效的管理。 26年多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个腾飞最有标志性的转变是使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有人说,不能认识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我认为,中改院举办的“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对我们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我们的任务是,不仅仅要意识到这些危机,而且要去解决这些危机,这也是举办本次论坛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第2个回答  2010-12-21
问身边的党员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