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勘查钻探工作概况

如题所述

3.1.1 勘查工作背景和目的

1956年~1957年,马坑矿区先后有冶金806 队、华东地质局378 队、安溪地质队、有色金属309队等单位进行普查或者踏勘,开展少量山地工作,未能发现隐伏铁矿(均认为地表矿规模小,远景有限给予否定)。1957年10月华东地质局403 物探队在矿区进行1:10000磁测,发现有长宽达4000m×1000m的磁异常,从而揭开了探索本矿区深部隐伏磁铁矿的序幕。1958年,在大跃进加快建设国民经济的推动下,福建省确定在闽西建立一钢铁基地,钢铁厂(设计年产50万t的中型钢铁厂)厂址设在龙岩,定名“龙钢”。为了满足龙钢矿石原料的需要,福建省地质局决定在距龙钢16km的马坑开展铁矿石的勘探工作。

3.1.2 勘查任务与钻探工作布置

1957年下半年,矿区通过普查检查工作,实现了进一步发现矿化范围、搞清成矿条件、发现成矿带及成矿方向(矽卡岩接触带方向)、了解地层和火成岩的分布情况等目的,为初步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普查检查时采用磁法测量,分别于火成岩及石灰岩的接触带上,发现有价值的大片异常,主要在石灰岩下部,经过异常特征研究和物性分析及成矿条件预测,认为异常系由下部盲矿体引起,61线/CK1号孔处是磁异常最好的地方,71线/CK2号孔处是全矿区磁异常中心地带。

普查或踏勘认为该矿区矿床为地下80~600m之间,矿体埋藏较深,矿床为受到一定层位控制的较大的层状体,矿体倾斜平缓,倾角10°~20°;矿区地形为周边高局部低的喀斯特溶槽。根据上述矿床埋藏、矿体形状与产状、矿区地形等特征,采用90°直孔以设计的400m×200m勘探网度进行C1+C2级储量圈定,进一步了解矿床形态和质量,摸清深部地层和构造,并且布置专门水文钻孔了解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矿山开采条件。钻孔按以下原则布置:

1)在磁异常最好的地方和全矿区磁异常中心地带上各布置一个钻孔;

2)原则布置在勘探线上,但地形条件等原因可偏离线1~2m布设(实际钻探时,个别孔因生产需要而布置在距离勘探线30m之处,如85线/CK42孔)。

3.1.3 勘查钻探工作过程

1958年3月,福建省地质局成立第四地质大队404队(后改为507地质队),并由该队进行钻探验证。发现铁矿后,在61~87线间以400m间距展开初步勘探。1958年12月,苏联地质专家切尔切夫应邀到马坑指导工作,他本人既不上山又不到现场,只是听了汇报后即荒谬断言马坑铁矿“构造复杂、矿藏规模不会很大、品位不高、矿体埋藏深、水文地质复杂、开采难度大,因此不必大规模展开工作,不必再往深度勘探……”。

由于71线以西矿体埋藏过深,当时设备能力和钻探技术水平等无法满足和实现目标,因此,该阶段主要的勘探工程量放在71~87线间。4年中,每年由福建省地质局下达任务指标和其他任务,1958年矿区经常开动6 台钻机,1959年~1960年开动4 台钻机,1961年开动3台钻机。勘查完成工作量为:钻探12898.19m,井探2652m,槽探3531m3,硐探47m,采样1424个样,总投资128万元。

钻探过程中,由专门地质人员进行钻探编录工作。地质人员每天到钻机现场进行岩心整理和描述、班报表检查、孔深校正、回次采取率计算等工作,如有发现回次采取率不高、见矿顶层板孔深未校正和孔斜测量、水位观测、残留岩心处理等问题,及时汇总反馈给钻机和生产技术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1962年3月,受到当时国家困难时期大形势的影响,矿区撤出钻机,停止勘探。

1963年5月,提交《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地质勘探中间报告》。该勘查工作期间,完成钻探工作量12898.19m,获得C1+C2级储量5139万t,辉钼矿总量12160.35t,并对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和成矿条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