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题所述

我比较赞同西托夫斯基提出的三种需求。他说:  将消费者的需要和满足的根源区分为三个范畴是有益的。首先要区分的是舒适和刺激(stimuli)。刺激是消费者重视的新奇、变化、兴奋、挑战、惊讶,或其提供的趣味之类。舒适就是消除、缓解或防止疼痛或不舒适,舒适又可分为个人舒适(personal comforts)和社会舒适(social comforts)。个人舒适指生理需求,使某人生理上舒适,免去各种劳作,或提供这些需求和欲望的进一步满足。社会舒适是从一个人在社会、职业、组织、工作场所,或正式与非正式的群体,特别是社会群体中获得的身份和地位上的满足,以及从象征这些身份和地位的职称、目标、占有物和行为中获得的满足。(Scitovsky,1986:119)  我将之改造成:舒适,牛逼,刺激。

他的第一项“个人舒适”,我将之称为“舒适”。就是排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没有饥饿、寒冷、性欲的长期饥渴,等等。温饱曾经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所以舒适的满足曾经是人类最大的问题。  他的第二项“社会舒适”,这四个字不具备望文生义的清  晰性,不是成功的关键词,其意思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为被承认而奋斗”。但是“被承认”也还是有欠明晰处,似乎像一个“及格”(被承认)与“不及格”(不承认)的二元阈限。而这种欲望不是及格了就罢休的,相反是无休止的追求,并导致了无休止的竞争。我将之称为牛逼。这样冠名,其一是更为清晰表达这种欲望,其二是可以追寻到生物性。我以为,讲到人的行为的基本动机,未达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就是未达根源。牛逼一词的原型是“牛屄”,其词源本身透露出它的含义,即性炫耀与性崇拜。在动物的世界里面,具有超过了同伴的性特征的雄性,有望获得更多异性。比如雄孔雀,尾巴越大就越可望得到更多的异性,反之吸引力就小。

达尔文将之称为“性选择”,就是说,在选择的过程中“性炫耀”的特征(比如雄孔雀长长的尾巴)得以进化。虽然这种品质和秉性首先是朝向异性的,但是进化到人类这里,也有了一定的升华,转变为追求更广泛——兼容同性和异性——的承认。而忠实不变的是,这种追求被承认的动力仍然是根植在本性当中的。它对于少数更有作为的人来说是一种英雄情结,不是英雄的人也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被承认。现实中,在追求被承认的时候,常常会牺牲舒适。
且不说人类社会中的很多英雄式的追求最后牺牲了舒适,就是雄孔雀,尾巴越来越大了,会舒适吗?负担加重,行动疲惫,且安全系数减小。追求牛逼是不轻松的,英雄的行为更是远离舒适的。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很多不同程度上的追求被承认的行为,它们同舒适的生活一致吗?截然不同。说到根本,这是个体生理需求同“他的再生产”的矛盾,而“再生产”的成功才是“适应”的核心内涵。所以,人类秉承到的牛逼的动力从来都是与追求个体温饱并驾齐驱的。但是二者的冲突,使它们很难放进一个篮子——快乐之中。挑明了——这是两种动机——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分析。

第三项追求是刺激。刺激在现当代社会中日益成为人们的主要追求,为什么?这正与本书开篇时我们的基本判断“北部世界温饱基本解决,南部世界温饱即将解决”相辅相成。当生存非常严酷的时候,生存本身就拥有无数的刺激。我们设想一下狩猎时代,各位男士要一起去打猎,这是一件何等刺激的事情。当我们承受了这种大刺激之后,我们还需要去找小刺激吗?够了,回到家里就不要再找刺激了,享受一下安全和舒适吧。前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压力太大了,刺激寓于生存当中。与之正相反,现当代温饱解决了,生存当中的刺激小了,刺激的需求就提升了。
生物学家在人的大脑发现了一个可以测试的指标叫做唤醒值(arousal),也就是兴奋度。这个指标最好能周期性地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说人不能太不兴奋,太不兴奋会觉得萎靡不振、空虚无聊;也不能太亢奋,太亢奋了承受不了。这就叫作唤醒值。哺乳动物的唤醒值往往天然就比较高。为什么呢?这是自然选择,也就是环境与身体长期互动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密不透风的围墙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睡觉的时候就必须半睡半醒,一有风吹草动随时起来,也就是说,自己为自己守夜,一方面睡觉休息,另一方面还要有一部分神经保持着兴奋。

这样,动物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唤醒值。而人类首先是谋生方式改变了,不再去打猎,谋生中的刺激降低;而后有了安全牢固的住所,享受到动物从未有过的深度安眠;再以后工作越来越告别艰苦和劳累;直到温饱已经和即将解决。这样,昔时日常生活的天然性质每每刺激出的兴奋值便一下掉了下来。但是从生物进化的眼光看,我们距离祖先的时代还不够遥远,我们的身体与祖先没有大的变化,我们保持着祖先在长期的野外作息和艰苦劳作中所形成的对于较高唤醒值的需要,我们以不变的身体遭遇着剧变的环境。
前现代艰苦卓绝的生活状况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现当代温饱解决后的生活状况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能承受之轻是什么?就是刺激太少了,就是温饱与安逸获得后,空虚和无聊的骤然激增。毒品在西方社会中的泛滥,昭示着一个巨大的转折:空虚无聊已经压倒物质匮乏,成为今日西方和未来全人类的首要问题。人为地寻找刺激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如何寻找刺激,寻找什么样的刺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选择。


在我演讲人的三种追求的理论的时候,不断地有听众向我询问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看法。我觉得,西托夫斯基与马斯洛都明智地告别了建立在一个支点上的最简洁优美的理论的企图,前者以三取代一,后者以五取代一。二者的最大差别是马斯洛的需求体系中没有“刺激的追求”。而我以为不理解刺激就是不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我的“牛逼”接近马斯洛的“尊重”加上“自我实现”。但是我觉得牛逼比尊重和自我实现更清晰,且因为找到了生物学的基础,更一以贯之。  以上两节的讨论,是从商人和功利主义哲学家企图填补温饱解决后发生的意义真空开始的。我们批判了他们的快乐哲学。返回意义的讨论。不管发生了真空还是被有效地填补了与否,“生活的意义”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说,需求是本能的,生理的。意义是文化的,是一种手段。意义不是天然的,是人造的。为什么要造出某种生活的意义?为了使人生变得充实。但是因为全人类曾经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生存的挣扎,已经得到解决,适用于一切人的生活意义不复存在了。

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寻找意义。维克多·弗兰克说:  与昔日的人相反,也不再有什么传统的东西告诉今天的人们应该做什么。……意义不能被赋予,而必须被发现。……意义总是具体情景中的具体意义。(弗兰克,1985:5,22,25)  事实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然而在神经官能症患者那里,这种原初的追求似乎都被扭曲到对幸福的一种直接性追求,扭曲为快乐意志。……快乐成了注意力的唯一内容和对象。然而,神经官能症患者在多大程度上纠缠于快乐之中,他便在多大程度上让快乐的根据从眼皮底下跑掉,而快乐“效应”也不会再出现。视角独特,行文畅达,兼具解释有助于人们在精神上获得超越与解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1

我比较赞同西托夫斯基提出的三种需求。他说:  将消费者的需要和满足的根源区分为三个范畴是有益的。首先要区分的是舒适和刺激(stimuli)。刺激是消费者重视的新奇、变化、兴奋、挑战、惊讶,或其提供的趣味之类。舒适就是消除、缓解或防止疼痛或不舒适,舒适又可分为个人舒适(personal comforts)和社会舒适(social comforts)。个人舒适指生理需求,使某人生理上舒适,免去各种劳作,或提供这些需求和欲望的进一步满足。社会舒适是从一个人在社会、职业、组织、工作场所,或正式与非正式的群体,特别是社会群体中获得的身份和地位上的满足,以及从象征这些身份和地位的职称、目标、占有物和行为中获得的满足。(Scitovsky,1986:119)  我将之改造成:舒适,牛逼,刺激。

他的第一项“个人舒适”,我将之称为“舒适”。就是排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没有饥饿、寒冷、性欲的长期饥渴,等等。温饱曾经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所以舒适的满足曾经是人类最大的问题。  他的第二项“社会舒适”,这四个字不具备望文生义的清  晰性,不是成功的关键词,其意思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为被承认而奋斗”。但是“被承认”也还是有欠明晰处,似乎像一个“及格”(被承认)与“不及格”(不承认)的二元阈限。而这种欲望不是及格了就罢休的,相反是无休止的追求,并导致了无休止的竞争。我将之称为牛逼。这样冠名,其一是更为清晰表达这种欲望,其二是可以追寻到生物性。我以为,讲到人的行为的基本动机,未达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就是未达根源。牛逼一词的原型是“牛屄”,其词源本身透露出它的含义,即性炫耀与性崇拜。在动物的世界里面,具有超过了同伴的性特征的雄性,有望获得更多异性。比如雄孔雀,尾巴越大就越可望得到更多的异性,反之吸引力就小。

达尔文将之称为“性选择”,就是说,在选择的过程中“性炫耀”的特征(比如雄孔雀长长的尾巴)得以进化。虽然这种品质和秉性首先是朝向异性的,但是进化到人类这里,也有了一定的升华,转变为追求更广泛——兼容同性和异性——的承认。而忠实不变的是,这种追求被承认的动力仍然是根植在本性当中的。它对于少数更有作为的人来说是一种英雄情结,不是英雄的人也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被承认。现实中,在追求被承认的时候,常常会牺牲舒适。
且不说人类社会中的很多英雄式的追求最后牺牲了舒适,就是雄孔雀,尾巴越来越大了,会舒适吗?负担加重,行动疲惫,且安全系数减小。追求牛逼是不轻松的,英雄的行为更是远离舒适的。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很多不同程度上的追求被承认的行为,它们同舒适的生活一致吗?截然不同。说到根本,这是个体生理需求同“他的再生产”的矛盾,而“再生产”的成功才是“适应”的核心内涵。所以,人类秉承到的牛逼的动力从来都是与追求个体温饱并驾齐驱的。但是二者的冲突,使它们很难放进一个篮子——快乐之中。挑明了——这是两种动机——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分析。

第三项追求是刺激。刺激在现当代社会中日益成为人们的主要追求,为什么?这正与本书开篇时我们的基本判断“北部世界温饱基本解决,南部世界温饱即将解决”相辅相成。当生存非常严酷的时候,生存本身就拥有无数的刺激。我们设想一下狩猎时代,各位男士要一起去打猎,这是一件何等刺激的事情。当我们承受了这种大刺激之后,我们还需要去找小刺激吗?够了,回到家里就不要再找刺激了,享受一下安全和舒适吧。前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压力太大了,刺激寓于生存当中。与之正相反,现当代温饱解决了,生存当中的刺激小了,刺激的需求就提升了。
生物学家在人的大脑发现了一个可以测试的指标叫做唤醒值(arousal),也就是兴奋度。这个指标最好能周期性地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说人不能太不兴奋,太不兴奋会觉得萎靡不振、空虚无聊;也不能太亢奋,太亢奋了承受不了。这就叫作唤醒值。哺乳动物的唤醒值往往天然就比较高。为什么呢?这是自然选择,也就是环境与身体长期互动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密不透风的围墙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睡觉的时候就必须半睡半醒,一有风吹草动随时起来,也就是说,自己为自己守夜,一方面睡觉休息,另一方面还要有一部分神经保持着兴奋。

这样,动物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唤醒值。而人类首先是谋生方式改变了,不再去打猎,谋生中的刺激降低;而后有了安全牢固的住所,享受到动物从未有过的深度安眠;再以后工作越来越告别艰苦和劳累;直到温饱已经和即将解决。这样,昔时日常生活的天然性质每每刺激出的兴奋值便一下掉了下来。但是从生物进化的眼光看,我们距离祖先的时代还不够遥远,我们的身体与祖先没有大的变化,我们保持着祖先在长期的野外作息和艰苦劳作中所形成的对于较高唤醒值的需要,我们以不变的身体遭遇着剧变的环境。
前现代艰苦卓绝的生活状况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现当代温饱解决后的生活状况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能承受之轻是什么?就是刺激太少了,就是温饱与安逸获得后,空虚和无聊的骤然激增。毒品在西方社会中的泛滥,昭示着一个巨大的转折:空虚无聊已经压倒物质匮乏,成为今日西方和未来全人类的首要问题。人为地寻找刺激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如何寻找刺激,寻找什么样的刺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选择。


在我演讲人的三种追求的理论的时候,不断地有听众向我询问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看法。我觉得,西托夫斯基与马斯洛都明智地告别了建立在一个支点上的最简洁优美的理论的企图,前者以三取代一,后者以五取代一。二者的最大差别是马斯洛的需求体系中没有“刺激的追求”。而我以为不理解刺激就是不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我的“牛逼”接近马斯洛的“尊重”加上“自我实现”。但是我觉得牛逼比尊重和自我实现更清晰,且因为找到了生物学的基础,更一以贯之。  以上两节的讨论,是从商人和功利主义哲学家企图填补温饱解决后发生的意义真空开始的。我们批判了他们的快乐哲学。返回意义的讨论。不管发生了真空还是被有效地填补了与否,“生活的意义”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说,需求是本能的,生理的。意义是文化的,是一种手段。意义不是天然的,是人造的。为什么要造出某种生活的意义?为了使人生变得充实。但是因为全人类曾经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生存的挣扎,已经得到解决,适用于一切人的生活意义不复存在了。

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寻找意义。维克多·弗兰克说:  与昔日的人相反,也不再有什么传统的东西告诉今天的人们应该做什么。……意义不能被赋予,而必须被发现。……意义总是具体情景中的具体意义。(弗兰克,1985:5,22,25)  事实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然而在神经官能症患者那里,这种原初的追求似乎都被扭曲到对幸福的一种直接性追求,扭曲为快乐意志。……快乐成了注意力的唯一内容和对象。然而,神经官能症患者在多大程度上纠缠于快乐之中,他便在多大程度上让快乐的根据从眼皮底下跑掉,而快乐“效应”也不会再出现。视角独特,行文畅达,兼具解释有助于人们在精神上获得超越与解放

第2个回答  2016-12-10
有时候,我会遇见有人半开玩笑似地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也会半开玩笑似地随便回一句。

其实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一点都不随便。我大概在六七岁的年纪,就觉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可有可无,到了十几岁读书的时候学到一篇文章,罗素的《我为何而生》,让我觉着罗素活着的意义真好,就试着把人家的答案强加给自己:爱、知识和慈悲,果然没有对我后来的人生起到指导作用。

接触心理学以前,我就一直平庸地活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灾什么难,从来没有做出过什么傲人的事迹,平庸到我不用思考也知道自己的人生没意思。

没意思的人,开始思考意义。

说句实话,会去思考人生意义的人们,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摆脱平庸的。

毕业后最初的那几年,出于对既有生活状态的不满,我曾经尝试去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却是体验过后反而更迷茫。

再后来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工作和学习,就很少想起关于意义的思考了。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的内心深处有了一种十分笃定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源于我的角色在被人们需要,它让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很有意义。

最近出于我的个人想法,希望尽可能地帮助在探索内在热情的伙伴们认识到事业的本质和意义,以放大人生格局,我开始重新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查阅了一些心理学前辈对于人生意义的研究成果。

其中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给了我很多启示。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社会感,以及他与其他人的紧密联结感,是其精神健康的基础。因为正是这种感觉为个体提供了安全和快乐,当这种感觉充分发展时,一个人就会产生与人合作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

在阿德勒的学说里,一个人的意义毫无价值,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为他人做贡献的基础上。

对于阿德勒所说的社会感,我所理解的正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感,或者说是,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存在意义。

所以,人生的意义,其实是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意义,它需要我们搞清楚自己能为社会提供哪些价值。一个人在为社会提供价值时,就是活在意义里的时候。

我从过去的毫无存在感,到后来完全认可自己存在的意义,正是出于这种内在角色的转变。

你愿意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就是你最好的事业方向。
第3个回答  2016-12-10
有时候,我会遇见有人半开玩笑似地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也会半开玩笑似地随便回一句。

其实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一点都不随便。我大概在六七岁的年纪,就觉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可有可无,到了十几岁读书的时候学到一篇文章,罗素的《我为何而生》,让我觉着罗素活着的意义真好,就试着把人家的答案强加给自己:爱、知识和慈悲,果然没有对我后来的人生起到指导作用。

接触心理学以前,我就一直平庸地活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灾什么难,从来没有做出过什么傲人的事迹,平庸到我不用思考也知道自己的人生没意思。

没意思的人,开始思考意义。

说句实话,会去思考人生意义的人们,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摆脱平庸的。

毕业后最初的那几年,出于对既有生活状态的不满,我曾经尝试去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却是体验过后反而更迷茫。

再后来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工作和学习,就很少想起关于意义的思考了。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的内心深处有了一种十分笃定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源于我的角色在被人们需要,它让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很有意义。

最近出于我的个人想法,希望尽可能地帮助在探索内在热情的伙伴们认识到事业的本质和意义,以放大人生格局,我开始重新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查阅了一些心理学前辈对于人生意义的研究成果。

其中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给了我很多启示。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社会感,以及他与其他人的紧密联结感,是其精神健康的基础。因为正是这种感觉为个体提供了安全和快乐,当这种感觉充分发展时,一个人就会产生与人合作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

在阿德勒的学说里,一个人的意义毫无价值,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为他人做贡献的基础上。

对于阿德勒所说的社会感,我所理解的正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感,或者说是,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存在意义。

所以,人生的意义,其实是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意义,它需要我们搞清楚自己能为社会提供哪些价值。一个人在为社会提供价值时,就是活在意义里的时候。

我从过去的毫无存在感,到后来完全认可自己存在的意义,正是出于这种内在角色的转变。

你愿意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就是你最好的事业方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