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为什么不肯接受国人的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2
一、公孙仪在鲁国担任宰相,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知道后纷纷买鱼献给他,但他从未接受过。他的弟子不解,询问原因。公孙仪解释道:“我之所以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是因为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会对他们有所倾斜;对他们有所倾斜,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我就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但这些人不一定会长期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养鱼。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需要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养活自己。”公孙仪明白了依赖他人不如依赖自己的道理。
二、在《韩非子·初见集·廉勤相》中记载,公孙仪是鲁国的宰相,非常喜欢吃鱼。整个国家的人都纷纷买鱼献给他,但他从未接受过。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长期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扩展资料一、公孙仪拒鱼的故事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喜好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是:清白做人,堂正为官。因此,用现代的价值观去判断古人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德与法的辩证关系也有所体现。
二、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后来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的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