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下一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物物而不物于物 梦梦而不梦于梦

第一句语出庄子,第二句意出列子。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第一个“物”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物”;第二个“物”为名词,即为通常的“物”的意思。“物物”的意思就是以物为物,这就是说物就是物,没有人为的东西施加于其上,物就是纯然本然的“物”。第三个“物”是动词,意为“物役”;第四个“物”为名词,同第二个“物”,也是普通的“物”的意思。“物于物”的意思就是被物所物役,这就是说人被物所奴役,成了物的奴隶。对物的追求便会导致被物所役使。整句释为: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乎!”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这是从神农、黄帝以来世间的一切游戏规则和习惯呀,你想聚拢,就有人要拆散你,你想成功,就有人诋毁你,穷就压抑,富则惹非议,有能力就会有失去,越是聪明就会被人算计,越是无能越被欺负,某一方面怎么样都难哪。
庄子说的对呀,他当年的感慨也是我如今的感慨。而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多么高的境界呀。
孟子是这样说的:
  《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有人追求天授的爵位,有人追求人授予的官位,天授予的爵位是精神的爵位,自有上天给与的封赏,人授予的爵位是人间的、社会的,获得物质利益。古时候获得了天的封赏后自然就会获得人间的封赏,如今获得了物质,才能追求精神财富。孟子说的和当今的一样。看来我们是一样的心态呀。

  《列子·周穆王》 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了惊的鹿,便迎上去把它打死了。他怕别人看见,便急急忙忙把鹿藏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并用砍下的柴覆盖好,高兴得不得了。过了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一路上念叨这件事。路旁有个人听说此事,便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回去以后,告诉妻子说:“刚才有个砍柴人梦见得到了鹿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得到了,他做的梦简直和真的一样。”妻子说:“是不是你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呢?难道真有那个砍柴人吗?现在你真的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了真吗?”丈夫说:“我真的得到了鹿,哪里用得着搞清楚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呢?”砍柴人回去后,不甘心丢失了鹿。夜里真的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并且梦见了得到鹿的人。天一亮,他就按照梦中的线索找到了取鹿的人的家里。于是两人为争这只鹿而吵起来,告到了法官那里。法官说:“你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却胡说是梦;明明是在梦中得到了鹿,又胡说是真实的。他是真的取走了你的鹿,你要和他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并没有什么人得到过这只鹿。现在只有这只鹿,请你们平分了吧!”这事被郑国的国君知道了。国君说:“唉!这法官也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为此他询问宰相。宰相说:“是梦不是梦,这是我无法分辨的事情。如果要分辨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子才行。现在没有黄帝与孔子,谁还能分辨呢?
在列子看来,梦与现实在生命中是同等的。鹿在梦与现实间来回穿越,到最后都不知道在哪里了?除非是圣人,普通人没办法看清梦与现实的界限。列子梦鹿(郑人梦鹿)比庄子梦蝶还要好玩,更迷离和穿越。
或许列子的意思是,相对物物而不物于物,梦梦而不梦于梦更难做到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3
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下一句是“则胡可得而累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