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中医中的“热气”、“上火”?

如题所述

上火还有什么含义?

上火中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表现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个动词也就是产生火了。一般人认为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实际上中医认为人体是联系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那么人体的邪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自身引发的还是外界因素导致的?

中医认为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说来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

外感火热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

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呆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在人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因素比以前要大得多。

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自我调节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上火有的情况下比较轻,是可以自己调节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
为什么有“热气”、“上火”?
“热气”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独有的名词术语,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热”与“寒”往往表示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侧面。“热气”一词的使用范围很广,涵义也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所可概括。它既用于表述气温较高的自然天气状况,也用于表述食品、药材的属性,还用于表述疾病的病因、分类、以及人体机能的状况等等。
我国很早就有热气的概念,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五运”、“六气”的理论,“五运”即“金、木、水、火、土”,用于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的相生相克关系;“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用于表示疾病的起因。其中的“暑”就代表热的意思,酷暑即酷热。
尽管《黄帝内经》将“六气”列为疾病的起因,但中医对疾病的主要起因一向是有争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可能是皮肤与肌肉之间)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按季节气候来养生)。”显然《黄帝内经》把“风”列为主要病因。但自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出,此后,医家又有“伤寒为百病之始也”的说法。到了宋代,才有热气致病的说法。朱肱认为:“寒毒藏于肌肤之间......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之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首次有了温热病因的认识。
在中医在四诊八纲中(望、闻、问、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把“热气”看作是病证的一种表现类型,就是所有疾病都有上述的八种类型或表现。而且,热与寒,也是人体体质所处状态的一种表现,有的人偏热,有的人偏寒。
“热气”在人体上的表现大致有如下特征:口苦、口干、舌燥、舌胎粗黄、唇红、目赤、便结、溺黄、心烦、夜难入睡等等。它既可以是疾病的表现,也可以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与现代生理学所描述的人体组织脱水、体液浓缩、解毒机能下降、代谢物和有毒物质积滞所产生的症状相似。
通常人体可以通过多种因素罹患“热气”,过食煎炒烘烤油炸的食物可以罹患“热气”(可能是脂肪经高温分解成糠醛,刺激粘膜,使之充血、红肿、发炎),过量食用人参、当归、桂枝、独活、等滋补热性药材亦可以罹患“热气”。肝、肾机能损害,有毒的代谢物如乳酸、丙酮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机化学物积滞在人体中,也会产生如受“热气”相似的症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