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有哪些特征呢?

如题所述

(一)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内涵
1、什么是学前儿童教学活动
关于学前儿童教学活动内涵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阐释,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广义的学前儿童教学活动指学前教育机构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托儿所、亲子园教学。根据学前教育理念中的整合、渗透及培养完整儿童等观点,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劳动活动等环节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儿童学习从而实现某种目的的活动均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但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掌握,结合学前儿童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通常从狭义角度来讨论什么是是学前儿童教学活动:学前儿童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国家的学前教育目标和任务,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而专门设计的、多种形式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学习活动,它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2、运用新观念正确认识学前儿童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把握学前儿童教学活动内涵呢?
首先,它与所有教学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的共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是学前教学活动的引导更强调教师的隐性指导,即间接指导,充分强调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其次,这里所说的学前儿童教学具有宽泛的含义。
(1)从教育对象来看比较宽泛,学前儿童是指6岁以前所有的孩子,它不仅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学,也包括近几年兴起的亲子教育活动;它不仅指托幼机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也包括家长配合指导师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2)从教育内容和形式来看,比较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以直接教学的方式,以集体教学形式,按教育领域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学,也可以以“单元主题”式或者“整合课程”形式开展;也可以间接教学方式分小组或个人开展,即教师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提供操作材料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从中获得某些学习经验,促进和谐发展,如活动区活动中幼儿自发的个人学习活动或小组学习活动。
最后,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它都强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开发,强调对学前儿童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重视和关注。无论是在亲子教育还是托幼教学中,我们都应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家长、指导师、幼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强调在教学中学前儿童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强调孩子的探究、操作、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认知、经验、情感、技能的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教学活动的特点
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由于受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制约,与中小学教学活动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现分述如下;
1、主体性
主体性是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主体性即是教学活动中应贯彻“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儿童是活动中的主人地位,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
学前儿童教学活动要让孩子成为活动主人,就应该充分利用学前儿童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的新异刺激引起探究和兴趣但兴趣持续不持久等心理特点,解放孩子的手、脑、口,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却操作,却发现。因此,学前儿童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引起儿童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儿童主动学习,充分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活动性
活动性是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我们知道:学前儿童的发展有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学前儿童是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能动地吸收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获得发展的。也就是说,学前儿童的发展,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活动,和个体在活动中亲身的经历和亲身的体验。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丰富,促进发展。如果是单纯的灌输式学习,只会让孩子成为机械的模仿者,填鸭式教学中的一个装死知识的容器,生活中无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游戏性
游戏性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和新《纲要》都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基本活动。”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玩是她们的主要工作,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游戏是一种愉快的、没有负担的活动,它能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又能满足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符合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所以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应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做到游戏化教学和保证各种类型的游戏的开展,让孩子玩中学,乐中学,让孩子真正感到幼儿园是她们成长的乐园!
4、启蒙性
启蒙性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也是它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学前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等特点,所以学前儿童的教学应以易于理解、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为内容。
学前教育机构是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的、正确的、符合其身心发展的保育和教育,以便让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小学正式的学习生活。因此,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自身的建构活动,让学前儿童获得周围生活广泛的初浅知识,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激发学前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并不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技能的掌握,也不特别强调必须学会什么,主要在于各方面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阔等。
5、直观性
直观性是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对于成长中的学前儿童而言,其对事物的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对事物的认知内容是具体的,他们往往对代表事物的概念有感觉,是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的,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好模仿好嬉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性,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的教学活动应具有直观性,即具体形象性。教师或成人通过示范、范例等方法,让学前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通过游戏、观察、模仿教师、同伴或周围熟悉的人们的语言、表情、技能等方式来学习,教师或指导师应多用形象化的手段教学,给学前儿童可感、可视、可听的生动鲜明的美感,积极开发学前儿童的右脑。
6、整合性
与中小学教育活动相比,学前儿童教学活动更强调整合性。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可以完全以某一主题或问题为中心,围绕这一主题或问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没有什么学科界限,这一系列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内容及方法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且不可分割。
7、灵活多样性
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等特点,所以学前儿童的教学应以易于理解、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直观的教具展示等多种方法、集体、个人、小组三种形式交替使用等灵活多样形式,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