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寄一封信都要经过哪些步骤,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如题所述

人们说网络的发达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更是更新了人类的对世界的认知,当今世界的人们在享受这些便利和幸福的时候,恐怕很难想象古代的通讯之难,今天我们就回到遥远的古代社会,去体会一下当年的通讯状况。

在古代,人类的活动受到地域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又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后,就算是日常出门办点事情,都需要走很长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基本会断绝与家人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在戏剧中经常看到的进京赶考的情节,考生们带上干粮、行李和盘缠,离家少则数月,多则经年,家人们日日翘首期盼,却不知离家的人在外是否安好,这份期盼的心情是一种煎熬,这些剧情也基本上是古代通讯困难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古代,传递消息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昂贵的事情,建立专门用于通讯的网络系统(此网络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无线网络,而是多个专门用于通讯的人力联络站),可不是一个地方或者几个人就可以办到的事情,所以那时候的通讯系统全部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并专门修建用于通讯联络的驿站,配备专职传信的人员和马匹。

不过在宋朝之前,这套系统庞大,耗费惊人的通讯系统,是为官方服务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战报、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之间的往来信件,禁止私人使用,即便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也不能搞特殊化,搭乘这套系统的顺风“马”。


宋朝的时候,朝廷开始对官员的家庭生活有了人文关怀,才开始有限度地对私人放开这项特权,让一些够级别的官员,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寄送私人信件,虽说有了传递信件的官方渠道,但是速度也是不能跟今天相提并论的,如果并非加急的信札,在途中辗转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都是有可能的,这跟今天可以瞬时传送信息的微信,简直是天差地别,就是跟快递的投递效率也是不能相比的,我们姑且就称它为“慢递”吧。

即便如此,普通老百姓也是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官方“慢递”的,那时候的人们能收到家书非常不容易,不管信件在路上走多久,只要能够收到,简直就像过年一样,大诗人陆游就曾因为收到儿子的来信,情不自禁地“开缄读未半,喜极涕四俱”,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读到亲人的来信,却能让人泪流满面,可见一封家书在那时候,是多么地珍贵。正是民间有着迫切的通讯需要,所以人们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各村想出了各村的高招来解决通信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慢递”,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托亲友捎带

这个方式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即便是在今天,托朋友带个物件或者信件也是常有的事情。在没有官方邮政系统的古代,这种方式更是普遍,古诗中就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描述。有的朋友会狐疑,这首诗里哪里写送信的事情了?明明是送了当事人两条鱼啊。

其实,古人为了保证递送书信的安全和私密,会把两片木板雕刻成动物的形状,然把两片木板中间掏出凹槽,把书信放进去以后,再把两片木板夹紧封好。这木板的作用,看起来跟今天的纸质信封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信封是一次性用品,而这木板倒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而且从描述的造型来看,也不失为一种颇具特色的工艺品。


不过这种托人捎带的“慢递”,对送信人的人品是有要求的,毕竟是托人情的事情,是否真的能帮上忙,还得看这带信人的人品和心情。比如《晋书》上就记载过这么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

这个殷洪乔自视身份高贵,觉得干传递书信的事情丢人,便把上百人托付他捎带的家书投入河水之中,实在是太不仗义,太不像话了,他这种行为要是发生在当今,估计已经构成犯罪,要被法办了,但是在既没有通讯条件,法律又不健全的古代,那些投书人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二、训练动物做信使

对于这种方式,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飞鸽传书,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方式了。在古代训练有素的信鸽被称为“飞奴”,这些聪明伶俐的小生命不仅能够传递家书,就是在战场上,也发挥过传递战报的重要作用,即便是在今天,也会在一些大型盛会上放飞信鸽,以烘托场面的感召力,增强仪式感。而且除了鸽子,人们还搞出了更加别出心裁的动物“慢递”,西晋才子陆机,就让他的爱犬充分发挥了这方面的才能:

机羁旅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出驿路,疾走向吴。

事情最后的结果是:“计人程五旬,而犬往还裁半月”。难怪人们都说狗是人类的好朋友,遇到事情的时候,有一只优秀的狗狗,实在是太令人有安全感,并且感动了。陆机的这只爱犬,可真是了不起,人走都需要五十天才能到达的路程,它居然半个月就打了个来回,估计不仅光荣完成了送信任务,还成功带回了家中的回音,这工作质量,虽然尚不能跟现在的快递媲美,但是比起那个不负责任的殷洪乔来,实在是优秀得太多了。


三、组织专人进行派送

既然官方机构指望不上,那么自力更生总是可以的。于是一些家境富裕的土豪们,为了传递消息,开始派遣专人定点送信。这种模式在各大古装影视剧中,应当是屡见不鲜了。有专人负责,不论是送信还是转送物品,都安全多了,可是要有专职负责跑腿的家丁,依然是有钱有势人家的专利,普通老百姓还是消受不起的。

不过,有需求的地方,就是开发市场的好机会。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看上了民间专送“慢递”这行生意,只不过那时候,受地理条件和战乱等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大规模地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只是开通少数几条线路进行试点运行,比如说唐代有从长安到洛阳的运输专线,被称为“驿驴”,专线虽好,但毕竟数量稀少,总的来说解决不了人们的大规模需求,不过作为现代邮递系统的雏形,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