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哭就心烦怎么办

如题所述

  很多父母很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心烦。表面上,虽然都是哭,但是孩子导致哭的原因(情绪)又不尽相同:他们伤心要哭,无助也要哭,痛苦会哭,委屈当然要哭,不依不挠更要哭……。有些家长一看孩子哭就头大,心火噌噌地蹿,心里无比焦急,忍不住骂孩子、用力摇晃孩子甚至打孩子,更夸张的是,有些家长自己会哭得更崩溃……

  一些家长认为:

  孩子哭,是因为「不好」的情绪,要让孩子尽快摆脱「负面」情绪;

  孩子哭,让父母内心很痛苦,父母不想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孩子哭,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孩子老哭,哭了就哄,哄了就不哭,万一孩子形成「一哭就能……」的心理父母该咋办——这也是当代父母最大心魔之一;

  孩子一哭,父母担心自己在外人面前的面子问题,被人想「这人怎么当父母的」。

  那么,面对痛哭的孩子,家长怎么做才是对的?

  孩子闹情绪,父母到底该怎么办?回复「生气」了解更多。

  孩子哭 只是表达情绪

  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中,哭是最常见,也最激烈的。

  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尚不能准确表达真实的心理诉求。

  七情六欲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即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情绪出了「问题」,比如暴躁、抑郁,仅仅忙着去对付情绪本身,不见得总能解决问题。情绪只是一个「信息中介」,背后隐藏的是我们的观念、信念和心智,而这些又往往跟我们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

  现代心理学认为,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是我们的情感大脑对当下需要我们应对的事情的一个高度概括的「标签」。

  举个例子!

  当我们遭到攻击:

  愤怒的情绪驱动我们去反击、去保护自己的领地;

  悲伤的情绪帮我们从重大丧失当中恢复;

  委屈的情绪之下,我们往往会哭泣,从而把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自己又无能为力的信息传递出去。

  在现实世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不得不压制自己情绪的状况也越来越多,这会导致情绪的积压,它带来的乏力感会沉淀成更深层的抑郁;因为对情绪的习惯性压制、无视,我们往往会忘掉之前产生某种情绪的确切原因,而这会带来焦虑不安的感觉。

  如果父母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始终抱有敌对的压制态度,那么当自己的痛苦被孩子的情绪引发之后,第一反应自然就是去「消音」——孩子一哭父母就感到痛苦,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让孩子不哭。

  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仅仅针对人表达情绪的具体行为,它们的适用范围比较局限,只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如果情绪背后的诉求是深层次的,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缺少归属感、缺少成就感等等,只是简单地遏制情绪,就可能毒害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能满足孩子深层次的需求。

  孩子哭 止不住,错在家长

  这个场景家长一定很熟悉:

  举个例子!

  孩子想要买一个昂贵的玩具,但其实我们知道,那个玩具只是看上去好玩,孩子只会有三分钟热度,玩具价格与实际价值不符,我们拒绝了孩子的要求。

  但是,孩子这时候开始哭闹,为了息事宁人,我们赶紧妥协了。

  为什么孩子会不依不挠地哭闹?

  总结上面家长的行为就是:

  孩子不哭不闹,家长对孩子过分苛刻;

  孩子一旦开始哭闹,家长就毫无底线原则地让步、满足孩子要求。

  大家要知道,人类交流中,有 90% 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传达的。假如在孩子提出不够合理的要求时,家长能够用真诚的语气和态度告诉孩子拒绝的原因,孩子就能理解了:这个要求不能被满足。

  态度无端强硬,欲速则不达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养成哭闹的习惯」,因此要「讲道理,不妥协」,然而,这只能算是「表面文章」。

  举个例子!

  孩子在公园玩,跟别的孩子起了一点冲突,别人家孩子哭了。为了「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和「维护自己作为父母的面子」,常有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勒令孩子一定要道歉。

  父母对待这件事情的强硬、不由分说的态度,不仅会激起孩子天然的反抗心理(「事情还没弄清楚呢,我就必须先道歉吗?」),更可能让孩子只是行为层面上「有礼貌」,却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起行为上的约束,对孩子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执行社会规则」。

  当然,不要以为父母唠叨大道理就能让孩子实现理解,急于求成不大合适,语言上点到,引导孩子换个角度思考,就很好了。

  过于严苛,童心无法舒展

  再举个例子!

  孩子早上想吃冰激凌,有的父母就觉得这里是一个「原则问题」,孩子哭闹也不行,美其名曰「不能养成骄纵的性格」。

  一方面,冰激凌不值几个钱,并没有经济的考量在里面;另一方面,吃什么、怎么吃,本来就是个私人的事情,一般来说我们无权干涉,如果我们实在有顾虑,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我们只适合进行「提醒」,就算吃了冰激凌闹肚子,如果他乐意顶着闹肚子的风险享受冰激凌,有什么不可呢?

  有趣的是,咱们中国的父母常常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认为千里之堤一定毁于蚁穴,发现行为上有「坏」苗头,一定要迫不及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

  实际上,成长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抓住其中的主干就行了,其他细节上的事情随遇而安,孩子反而能形成豁达的心性。对孩子行为的时刻监督,如同无形的捆绑,孩子的内心始终无法舒展开来、自由自在自主地生活,这样形成的人格往往不够豁达、健康。

  以上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如果本身父母对一件事情的坚持就是不合理的,那么「不妥协」就是「强权」,「讲道理」就是「讲歪理」。所谓的「社会规则」,其实也不外乎情理,而很多父母却只是让孩子生硬地「执行」。

  孩子哭 家长怎么对付?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情绪本就会「传染」。

  如前所述,如果父母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始终抱有敌对的压制态度,那么当自己的痛苦被孩子的情绪引发之后,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让孩子不哭。

  到这里,父母的做法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立即插手,毫无原则地用各种转移注意力、利诱甚至斥责其他人(或物)的办法,反正只要弄得孩子不哭就天下大吉;

  另一种则是造成孩子哭的诉求没法被满足时,父母就两头煎熬,想让孩子不哭又没办法,可看孩子哭着吧又自己感觉痛苦,所以就转而攻击孩子哭本身,比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就……」之类的批评,甚至动手打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对于不管是「正性」还是「负性」情绪都宽容、豁达,就能推己及人地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情感支持。

  比如绝大多数时候,孩子情绪「不好」,只需要一个真诚的拥抱,家长什么都不用多说,孩子自己就能恢复过来。

  很多时候,孩子哭并不一定意味着你需要帮他解决什么,他自己的问题,自己会解决。

  孩子天生都是牛犊子,希望自己搞定事情。假如还没被家长的太多干预搞得过度依赖,在他有情绪的时候,你安静地陪着他,他自己会慢慢平静下来,会主动应对和调整。如果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插手,孩子就很难形成情感的韧性、自主性。

  而父母想要做到对孩子的情绪不莽撞插手,同时又无痕地温和支持和包容,当然还是需要自己心智的成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