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教育不好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平庸一生?

如题所述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起点,为什么却往往事与愿违?

一位浙江的母亲用心良苦培养女儿考上名牌大学,女儿却因为太过专心学习导致沟通障碍、毕业两年找不到工作,将挫败感发泄在母亲身上;常德桃源一位高三学生因家长过于严厉,在不堪承受学业压力之下杀害老师;滴滴事件中的刘某对社会形成巨大冲击,其父痛心疾首的自责教育过失……父母倾心付出在孩子身上,孩子行为却变得不可思异的叛逆,“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让父母难以释怀。

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中国的父母为何特别爱孩子?

1、传统文化留下的深刻烙印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人情社会,人与人以情感为纽带构建家庭关系、族群关系和社交关系;男权社会里“父传子、家天下”的王朝承续和家庭关系中“母凭子贵”的地位维系,都导致父母对子女的爱显得天经地义、勿庸置疑。

2、孩子是父母生命的传承

自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即构建了孩子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与伦理关系,父母从恋爱状态、婚姻状态进入家庭,爱的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爱特别慷慨,有多少爱就能给孩子多少爱。

家庭教育的8大挑战:每一个都考验父母的智慧

第1大挑战:父母是孩子这部“伟大作品”的创造者,而非拥有者。

孩子从咿呀学语、学习走路到上学,父母全程陪伴、参与、见证,是孩子最亲近和信赖的人,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

父母爱子女心切,在成长过程中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吃,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自己有过的遗憾希望在一下代避免……孩子成了父母心愿代言人。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与生俱来,导致父母很难超越个人情感局限,与孩子建立起理性相处的边界。曾与国内天使投资10强之一合伙人张总交流:父母作为生命创造者和资源提供者,天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教育权和监护权,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了权力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很多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反抗父母权力过程中形成的,她深表认同。

还记得《封神榜》里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故事吗?体现了对父母权威的强烈反叛。

第2大挑战:读懂你的孩子, 充分建立亲密感

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初心都接近完美,在情感和责任感双重驱动下,父母容易忽略了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差异:

孩子是高级智能动物,每个孩子的降临都经历了千万年的时空进化、穿越了春秋战国、唐宋元明、千挑万选来到父母面前;

孩子对于来自父母的心情、态度、行为比一般人敏感10倍以上,父母对于孩子拥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孩子拥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差异,天赋各不相同,父母凭主观意识给予的爱,很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那一种亲切;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唯一,渴望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交流;当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唯一性特质并不断肯定、提供支持时,父母成了孩子的伯乐、亲密伙伴兼盟友。

第3大挑战:基于孩子的天性展开教育,而非物质需求和稳定感

有的孩子喜欢思考,有的孩子性格乐天,有的孩子热爱运动,有的孩子喜欢美术……孩子的天性就像大自然的森林,每一种生物都有合理的存在。

孩子拥有极强的自我主导意志和自我价值实现,当他们从童年走向青少年时期,“生命的主体性”进一步显现出来;让孩子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情释放天性;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成熟、不够完美,也应该让孩子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给孩子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会让孩子不知道珍惜,视父母的宠爱为理所应得;而父母基于一份“安稳保障”的生活展开教育,则容易扼杀孩子还没来得及形成的斗志和创造性。

第4大挑战: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品格教育,学校无法替代完成

家庭是孕育品格的摇篮,家庭教育为孩子培育品格打下基础,从很多成年人的生活习惯案例发现,孩子的品格和习惯大部分来自家庭,来自父母耳濡目染,并且伴随终生。

当父母把教育希望寄托给学校,学校却为什么无法达成家长的心愿?

从功能来看,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由于学生众多,老师精力有限,时间不容许因材施教。因此大多数学校只能让相对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却不能让在家庭教育中受伤的孩子变得很优秀。

从人性来看,越对自己重要的人影响越深,越是不重要的人难以形成影响;很显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及家长百分之一,老师无从替代家长的角色。

第5大挑战:跳出自我经验与格局,不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由于父母难以超越情感局限,对待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情感多于理性、爱护多于发现、指导多于培养,出现了千差万别的教育思维:

呵护型——从衣食住行到上学放学,呵护得无微不至;

优点:孩子心里没有阴影

缺点:孩子潜能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

包办型——从孩子的生活用品到升学、择校、就业、甚至婚姻,能包办都包办

优点:让孩子省了不少心

缺点:剥夺孩子自主权

强加型——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心愿、技能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弯路。

优点:就是没有优点

缺点:让心智受到压抑,将演变出“叛逆”等不可控行为。

放任型——知道自己管不好也管不了,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优点:孩子可以根据天性自由发展

缺点:孩子心性如脱缰野马,一旦误入岐途后果不堪设想

暴力型——一旦孩子表现不如父母意愿,即通过暴力逼孩子强行改变

优点:真心没有优点

缺点:伤害尊严,留下长久心灵阴影

当父母把成长权充分交给孩子,就是对孩子生命主体最大的尊重与爱。

第6大挑战:长期误解带来不信任心理积压产生代沟,导致父母无法与孩子有效对话

父母为什么从原本”最亲密的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代沟产生的过程:

1、不信任

孩子从一降生就拥有了生命意志和生命的主体性,并依据自我的成长需求展开安全需求、物质需求、娱乐需求、好奇需求、个性需求,追逐自我世界的精彩。

当父母不了解、不支持、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负面情绪和心理落差随之而来,亲密感出现第一道裂痕;孩子不愿意主动跟父母分享心事,不信任心理产生。

2、距离感

当父母否定孩子一些看似不合理行为时,比如乱花钱、说谎、迷恋游戏等,孩子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开始回避父母的权威感;而父母由于平时太忙碌,说了就过了,很难觉察孩子细微的变化;而孩子产生的负面情绪却长时间积压在心里无力化解,久而久之产生距离感。

3、长期忽略

在家庭关系中,孩子一直扮演“被照顾”的形象,而父母扮演了“坚强慷慨”的照顾者形象,孩子看不到父母脆弱的一面,导致孩子对父母理解局限,不太懂得主动为父母而改变。

随着孩子成长环境、成长需求、成长心理不断变化,当距离感不断拉大,造成父母不懂孩子、孩子不愿意懂父母的局面,(作为一种对立情绪的自然延伸,孩子不愿意站在父母角度体谅苦心)代沟在无形中产生,却不知道何时何地因何具体事情而产生。

第7大挑战:相信你的孩子比你更优秀,参与一个奇迹的诞生并充分放手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什么?

主体性:孩子不仅仅属于父母,更属于他自己和他的时代——正如每一条河流从源头出发,不只是属于源头,更属于流经的每一座城市与山川。

信任:孩子可塑造空间非常大,他们的舞台没有边界、他们的潜能不可设限,相信通过好的方法会青出于蓝胜于蓝(事实上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家立业后还有操不完的心。)

自主性:我的地盘我作主,孩子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导意志、独立性和私密空间,

放手让孩子做决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未来:孩子属于未来公民,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父母的生活经验无法指导孩子做更好的决策。

陪练:最好的爱莫过于给予空间和机会

孩子需要在历练中收获感知、体验、对比、试飞,完成自我迭代;给予空间就是给予充分信任,给予机会就是给予尝试和打磨的可能性。

在老师、家长、教练三种关系中,哪一种让成长更受益?

家长:传递关爱

老师:传授知识

教练:提供专业化训练、减少试错频率、开启精确化成长。

陪练型家长会带来哪些改变?

家长层面:

A、发现者: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个性偏差,选择合理的培育方式;

B、共情者: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变化和产生过程,与孩子共情,最大限度消除误解;

C、亲密度:通过陪练与孩子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

孩子层面:

A、更信任家长,在父母面前更放松;

B、内心变得更丰富而有韧性;

C、与父母关系亲密升级、形成依恋,在每个重要时刻都会以父母为力量之源。

记得十几年前凤凰卫视举行周年感恩活动,刘德华说过一段话特别深刻:当我记得有一个人,在我整个事业最低沉的时候,他是在我训练班的一个老师,他叫泰伦斯,给我做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报告,我看了之后觉得自己真的应该去闯一下这个世界,感谢一路上有您,因为是您令到我那么精彩。

成龙在《还没长大就老去》里深情地说:陈港生的父亲是房道龙,成龙的爸爸是于占元(成龙授业恩师)。可见“陪练型成长”产生的价值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深远影响。

第8大挑战:任何时候成为孩子的粉丝与后盾,为孩子构建心理安全屏障

最亲近的人才会伤害最深,在《倚天屠龙记》里,金毛狮王谢逊因为授业恩师成昆的奸计发狂而失去理智,成为武林公敌。

在人类所有行为里,放弃是最大的伤害;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因为不如意而产生嫌弃心理,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难以估量。

放弃的阳光面是支持,不论孩子在一场辩论赛上的出色表现,还是考试成绩名落孙山,父母都需要扮演孩子最坚定的支持者,给予孩子可以永久信赖的心理安全感。

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为什么不能逼孩子认错?

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误时容易产生激动、愤怒情绪,以教育的名义急切强迫孩子认错,这种做法后果有多严重?

A、倍感委屈: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优秀,孩子大多数犯错出于无心,而非故意;

B、压抑天性:人对于擅长的事物很敏感,对于不擅长的事物不敏感,孩子犯错也许根本认识不到错误;

C、激发叛逆:此时逼孩子认错会形成强烈逆反心理,激起反弹甚至对立局面,父母高大形象瞬间崩塌。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有价值?

发现孩子个性光芒,帮助孩子不断优秀;当孩子变得更优秀、更成熟时,具备自动修复能力,过去的不良习惯自然不会再犯,就像皮肤本身具备自动愈合力。

朋友们对家庭教育有哪些经历和想说的呢?欢迎留言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8
教育始于父母父母教会孩子
这句话我认为要辩证的看。
第一,大多数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人,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不管好的坏的都有可能像刻到骨子里伴随孩子一生。
第二,孩子的发展是有其主动性的,他能从周围的环境吸收信息,对父母言行进行判断和修正,会逐步偏离父母的想法。从孩子发展来看,整个趋势表明孩子的学习和探索都是在为脱离父母的控制作准备和进行实践。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首先要反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所谓经验,只有建立在自己实践和体验基础上才是自己的,才是建立”自我“的根基。
例如,父母给孩子说这个苹果很酸,如果这个孩子从来就没有品尝过酸的东西,父母说苹果酸对孩子没有意义,父母以这个理由不让孩子吃苹果,孩子当然会反对。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对孩子成长真正核心的是孩子的体验。外境信息,如果对孩子来说没有体验,这些信息对孩子是不起作用的。这就像我们学习知识,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知识去实践、去体验,这些知识不能说属于我们。
第三,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是来源于他们生长的经历所积累的经验,这也包括他们从其父母和周围环境信息吸收的经验。这是成长的经验,而不是教育孩子的经验,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先假想,再实践,再修正,再总结,再假想,再实践等等周而复始的一个探索过程。
第四,环境对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巨大。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涌现。以前强调的是孩子要听话,现在强调的是孩子要有“自我”;以前强调的是成绩,现在强调的是综合能力;以前强调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强调的是"沟通“等等。
综上所述,孩子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变动而动态发展的,其中父母起了关键作用。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个学习实践过程,应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习、实践、调整,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使之身心健康。

我觉得父母教育我的方式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不对)
那又能怎么办?我也觉得我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些不对。。。但他们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啊。。。和你爸爸妈妈静下心来聊一聊吧【虽然我每次想和他们好好谈谈的时候就被骂。。。】

请问父母教育孩子重要?还是教师教育孩子重要?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很多事,很多习惯都随父母,
比如说,孝敬老人,这个孩子是会从老师那里学来孝顺
但是具体行为还是父母引导
或者说父母如果有乱扔东西的习惯,
孩子也可能养成。
但是学校老师教孩子语数外这些东西。
家长大多数是起辅导作用,传授是老师的事
为什么说儿童的行为是父母教育的折射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父母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孩子最亲近的就是父母,因而觉得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的 ,会有样学样。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有根据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你们认为教育儿女是中国父母教育的好,还是美国父母教育的好?
美国的父母是教育孩子
中国的父母是溺爱孩子
根本就没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哪个好,等孩子十八岁以后,你自己就知道了
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定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人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别人家的孩子学弹琴,我的孩子也弹琴;别人家的孩子学画画,我的孩子也画画;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跳级,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级。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是不会成功的。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的对象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定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时,很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自主地发展。对孩子一定要启发和引导,千万不要强制,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所有优秀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有计划、按步实施,做到因“材”施教。
第2个回答  2021-11-28
父母是孩子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位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不是绝对的作用?孩子平庸的一生,不能归罪于父母的教育,因为人的成长其实是靠自己主宰的,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路在自己的脚下
对于平庸这两个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你认为的平庸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平庸,有时很多伟大都,有时很多伟大都是来自于看似平庸的,请你善待自己的父母
第3个回答  2021-11-28
这很简单,
父母活了三四十年,五六十年,他努力过了,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努力了一辈子,都是这么平庸了,
但是孩子呢,他的一生还没开始,难道你要一开始就给孩子定性,对孩子说:你不要努力了,你肯定很平庸的,就算再怎样努力,都不会成功的,你认命啦,就一辈子甘于平庸吧。
你孩子没试过努力怎么知道一辈子是不是平庸?难道一开始就不断暗示自己和孩子:你很平庸,你很平庸?
这对孩子公平吗?
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尽自己责任教育孩子,
至于一辈子甘于选择平庸还是努力,应该由孩子自己试过之后,自己决定,不是父母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讲到底,父母接不接受又如何?归根到底,是每个人自己接不接受甘于平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