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历史问题!

如题所述

弧圈球与反胶球拍的创新  在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运动员创新了弧圈球技术。这种球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当时的运动员采用反胶球拍,在球下降期拉出明显弧线并带有强烈上旋的球。在1952年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日本选手左藤博治凭借海绵拍和直握球拍正手长抽进攻型打法赢得男子单打冠军,此后日本运动员荻村和田中也曾多次获得世界男子单打冠军。尽管如此,欧洲选手对自己的削球打法依然自信满满。欧洲有以加转削球闻名的别尔且克和第25届世界男单亚军西多等名将。尽管亚洲的日本人崛起,世界乒乓球仍处于削球和长抽进攻的对抗时代。
然而,真正对欧洲选手构成致命打击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组欧洲著名削球运动员访问日本并进行比赛,结果在弧圈球新技术面前惨败。此时,第26届世乒赛即将在北京举行,中国乒乓队迅速掌握弧圈球技术的第一手资料并调整战术。为了国家的荣誉,许多优秀国手如胡炳权、薛伟初、余长春、廖文挺等都放弃原有打法,改用反胶球拍学习弧圈球技术,成为陪练员。针对弧圈球的弱点,中国选手制定了相应的发球抢攻、台内球进攻、反手进攻和快速推挡等近台快攻战术。在第26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凭借这些战术,尤其在男子团体冠军争夺战中,击败了日本队,标志着中国开始登上世界乒坛顶峰,进入中日对抗时代,即正胶近台快攻与反胶弧圈球攻击型打法的对抗时代。
反胶弧圈球技术的普及并不顺利。正当中国的正胶近台快攻打法日益成熟时,弧圈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中国的人文环境也阻碍了弧圈球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弧圈球选手多数是从陪练起家,而非超一流高手,当时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崇拜的是使用传统正胶球拍的近台快攻选手,因此很少有人从小就学习弧圈球技术。弧圈技术与反胶球拍的普及推广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欧洲新生代运动员已经改变了观念,放弃了传统的削球打法,将日本的弧圈球和中国的近台快攻融为一体,创造出现代弧圈快攻技术的雏形。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阿佩伊伦在蒙特利尔世乒赛上以5:0的比分击败中国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为欧洲夺回了世乒赛冠军。现代弧圈快攻技术终于成熟,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主流,反胶球拍取代了正胶球拍。
使用反胶球拍拉弧圈球的攻击速度并不比正胶慢。正胶快攻的击球速度主要体现在近台的击球节奏快上,争取主动权。反胶球拍在制造旋转和速度方面有优势,不仅能在近台进攻中保持速度和旋转,即使在离台进攻中也能保持快速度和加速变线,这是正胶球拍难以做到的。因此,反胶球拍成为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反胶球拍的使用寿命常常困扰使用者。一般来说,即使保养得当,最多使用3-4个月。然而,有爱好者通过特殊方法延长了反胶球拍的使用寿命。例如,一位北京的美国老人,他的反胶球拍已经使用了两年,看上去还像新的。他为自己的球拍制作了有机玻璃拍夹,每次使用后都用专门的清洁剂清洁,并用拍夹将反胶面夹紧,隔绝空气,防止拍夹脱落。这位老人不允许别人随意触摸他的球拍反胶面,他的球拍保护得非常完好。橡胶专家介绍,橡胶分子经过硫化后,会排列有序。新反胶之所以摩擦系数好,是因为橡胶分子短头和空隙产生对球的摩擦。反胶变不粘主要有两个原因:尘土杂物塞满分子空隙,发生物理变化;反胶分子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反应,发生化学变化。只要保持打球环境清洁,像那位美国老人一样仔细保护反胶球拍,反胶的寿命可以更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