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评价

如题所述

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两个核心议题:


首先,是关于一般均衡存在的证明。瓦尔拉斯的理论虽基础,但其结论的正确性受到质疑。实际上,方程个数与未知量个数相等并非方程有解的充分条件,也无法保证解为正数。20世纪40年代,数学理论有了重大突破,不动点理论成为关键。希克斯、阿罗、德布鲁等人运用这些成果,建立了更为严谨的一般均衡存在性论述,尽管超出了课程范畴,但理解其基本思想至关重要。在纯交换经济中,通过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供需平衡的调整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在考虑生产的一般均衡中,将生产纳入供给分析中,沿用交换经济的结论。


其次,是理论的扩展。这包括降低存在性证明的条件要求,引入定性分析,以及考虑时间因素等。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紧密相连,它不仅涉及均衡价格的存在,还探讨了均衡状态下的福利特性。一般均衡理论是对市场经济整体运行的概括,是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关键环节。然而,它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如偏好、技术和资源的不变性,以及连续性特征,这些在现实经济中并不总是成立。一般均衡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认为均衡是常态,但忽视了经济中的矛盾。因此,尽管有数学上的完美解释,一般均衡理论在现实中仍存在基础不足,缺乏直接的实践应用价值。


扩展资料

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是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瓦尔拉斯认为,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他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