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声老骥伏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9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尽管已年届九旬,且因1980年以来的脑血栓导致轻度偏瘫,行动不便,但张伯声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忱。他每日沉浸在书海和笔墨之间,撰写了超过90篇学术论文和一部专著。他的科研成果丰富多样,涉及地质学的各个分支,他的辛勤工作和显著成就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嘉奖。


1978年,张伯声荣幸地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凭借其科研项目和个人贡献,获得了先进个人和科研项目奖。1979年和1985年,他领导的项目分别荣获陕西省和地矿部的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自1990年起,他更是得到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


尽管成就斐然,张伯声仍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认为自己的贡献远远不够。进入90年代,他继续领导“地质构造研究所”,亲自指导研究生,参与并推动了7个国家级和地方性的科研项目。他对地壳波浪运动规律的探索性研究,展现出他的开拓精神。


张伯声不仅知识渊博,深思熟虑,而且始终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教导青年人学习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与他交往的人,都被他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哲理所折服,无不被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学术的执着所打动。


在他的内心世界,天地广阔无垠,他以独特的视角洞察瞬息万变的世界,却又将其有序地纳入自己的研究体系中。张伯声的故事,是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生动例证,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扩展资料

张伯声(1903年-1994年),曾用名张谲骏,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荥阳。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1926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同年赴美国留学。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28年-1930年又在美国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生部攻读地质学。1930年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焦作工学院、河南大学、北洋工学院、西北工业学院和西北大学,现为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