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的知识,你平时知多少

如题所述

在书写工具的发展历程中,墨和笔的出现要早于纸。从书写载体的角度来说,纸的使用既依赖于笔也依赖于墨。汉代以后,人们逐渐掌握了植物纤维湿法造纸的技术。随着更多造纸原料的应用,纸张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从原料角度来看,除了最初的麻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树皮、藤、稻草、麦秆等也成为了造纸的原料。到了宋代,竹浆成为了最主要的造纸原料。从产地来看,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往往重叠。两汉时期,长安和洛阳是造纸的中心;东晋时期,会稽、南京和扬州成为造纸的中心;唐宋以后,造纸的地方遍布大江南北。
然而,随着西方造纸体系传入中国,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化造纸采用确定的原料、稳定的可重复的工艺,以及机器化大规模生产,其纸张质量稳定且价格低廉。这导致中国传统的手工造纸迅速被边缘化,手工造纸越来越局限于书画这个小众的领域,在其他领域无法与西方纸张竞争。
许多人一辈子从事写字作画,但他们往往不知道造纸的过程,或者只是大致了解造纸过程,却不知道不同的造纸过程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纸张的制造过程相对容易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植物纤维转变为纸浆。在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中,制浆过程非常复杂,有时甚至超过一年。例如,制竹浆需要在芒种前砍伐嫩竹,然后浸泡在塘中,经过百日,洗去粗皮和青皮,使用上好的石灰制成浆,再经过一系列复杂步骤,最终得到像泥一样的浆料。
第二阶段,将悬浮于水中的浆料捞起并干燥。纸浆制作完成后,导入水槽搅拌均匀,然后用透水的帘网将悬浮的纤维捞起,进行干燥,就制成了纸张。
我们用于书写的纸张种类繁多。不同的纸张具有不同的特性,笔墨效果也各异。纸张的这些特性和工艺、原料有很大关系。
以洇墨的程度为例,可以明显看出,唐人、宋人留下的墨迹几乎没有洇墨的,明代的也不太多。直到近现代,洇墨的墨迹才逐渐增多。唐人的纸张不容易洇墨,是因为那时的制浆工艺水平有限,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去除不充分,而且会加入黄檗等染色剂。此外,生纸制成后,还会经过施蜡、研光等工艺处理,使其成为熟纸。仔细观察古人的墨迹,确实很少有洇水的。可能有些贫困的书法家、画家在使用生纸作画写字时发现了晕墨的独特效果,为了充分发挥这种效果,开始改进和传播生纸的工艺。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某种纸好或坏,关键要看其适用性。临摹唐宋经典作品时,不宜使用生纸,尤其是生宣。临摹宋元名画时,绝对不能使用生宣。相反,水墨淋漓的大写意作品,使用熟宣则难以表达。
纸张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生熟、厚薄、硬度、糙度、透明度、强度和色度等。不同的风格需要不同的纸张。一般而言,练习时可以使用毛边纸,创作时可以选择较高品质的书画纸或宣纸。至于具体哪种风格适合哪种纸张,就不在此一一展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