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哲理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1. 史记的文言文

[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

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

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 *** 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

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

’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

’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

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

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2. 关于《史记》中的一篇文言文

翻译: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

出自:《史记》第一百零九卷: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译文:

说的是,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3. 激励,奋斗的文言文.有哲理的文言文.比如:伏久至,飞必高.生死有

多行不义必自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左传》 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国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嘱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嘱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管晏列传》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 ——以上司马迁《史记》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李白《与韩荆州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原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业精於勤,而荒於嬉; 行成於思,而毁於随.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韩愈《进学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柳宗元《种树郭橐tuo驼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是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欧阳修《秋声赋》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 ——苏洵《心术》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佞. ——苏洵《辨奸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 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苏轼《三槐堂铭》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道何亲,惟德是亲. 鬼神何灵,因人而灵. 夫蓍shi,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 人灵於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於物乎. 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 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 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 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深谷.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方孝孺《深虑论》。

4. 求一篇史记的文言文版和翻译

看看这篇行不行,如果急用,还可以吧。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①。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②,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③。”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九月壬戌,秦缪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④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迓秦缪公。缪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缪公,反获晋公以归。秦将以祀上帝。晋君姊为缪公夫人,衰绖⑤涕泣。公曰:“得晋侯将以为乐,今乃如此。且吾闻箕子见唐叔之初封,曰‘其后必当大矣’,晋庸可灭乎!”乃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十一月,归晋侯。晋侯至国,诛庆郑,修政教。谋曰:“重耳⑥在外,诸侯多利内之。”欲使人杀重耳於狄。重耳闻之,如齐。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倍其地约:指晋本答应给秦土地,后违背诺言。②晋卜御右:御,驾车的人;右,车上警卫的人。③郑不孙:孙通“逊”,恭顺。④騺(zhì):马重陷在泥里。⑤衰绖:穿着丧服。⑥重耳:晋惠公的哥哥,众人普遍认为其欲与惠公争夺王位。

[参考译文]五年(前646),秦国发生饥荒,请求从晋国买进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得以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国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把粮食卖给了我们。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进晋国的粮食,(我们)卖给他们,有什么疑问呢?还要商量!”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粮食给了我们。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就应该去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六年(前646年)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让您回到了晋国,您却违背给秦国土地的

约定;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援救的粮食,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竟然想趁秦国的饥荒攻打人家,(现在)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车上的护卫,进军秦。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召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打败仗不也应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惠公改让梁由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缪公。缪公的勇武士兵奋力冲击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就让秦缪公跑了,(秦军)反而俘获晋君带回秦国。秦国将要把他杀了祭祀先帝。晋军的姐姐是缪公夫人,(闻讯后,她)身穿

丧服哭泣不止。缪公说:“俘获了晋侯应该高兴啊,如今你竟这样悲痛。况且我听说棋子

看到唐叔刚刚被分封时说过‘他的后代一定应当昌盛’,晋怎么能灭亡呢!”于是(秦缪公)和晋侯在王城结盟,并答应他返回晋国。十一月,(秦缪公)将晋侯送回晋国。晋侯返回晋国,杀了庆郑,重新整顿政治教化。(晋侯)与大臣们商议道:“重耳在外,诸侯大多认为送他返国做晋国国君对自己有利。”于是想派人到狄杀死重耳。重耳听到风声,逃到齐国去了。

5. 古文中有道理的好句子

微茫山路才通足,

行到山深路亦无。

——宋 王质

(越是到了高的层次,越是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只能去筚路蓝缕,去开辟创造。)

鸳鸯秀了凭人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唐 罗隐

(这就是知识产权保护)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引申为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8、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景象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这两句还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