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的意思与正确用法是这样的:
一是敬辞,表示恭敬地听。周末有幸聆听王克昌先生的讲座,茅塞顿开、收获颇丰。
二是多用于下对上,听的多是上级、长者、可敬者的语言、教诲等。
三是表示静静地听、细细地听、关切地听,听的多是喜欢的、要品味的或想听清的声音。
“聆听”读作líng tīng,是动词,其后边一般跟上一个名词作宾语,如聆听教诲、聆听讲座、聆听音乐等。但就一个“聆”来说,他的意思就是“听”,所以,“聆听”是一个合成词,属于同义组合。不过,作为一个合成词,它的含义不再是两个字的简单组合,而是成为一个具有新的内涵的词。
“聆听”的正确用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下面用例子来分析说明。
一是用作敬辞,表示恭敬地听。这个用法一般是用于自己对于他人的话语表示恭恭敬敬地听,认认真真地听,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说法。
比如,我周末有幸聆听了王先生的讲座,茅塞顿开、收获颇丰。这里是对王先生的讲座的一种尊敬的说法,即表示了对王先生的尊敬,也表示了对于讲座的赞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般不要求别人来“聆听”自己的说话。笔者曾经听到一位讲座的老师对听课者说,“谢谢大家聆听我的讲课”。这个说法就显得不谦虚了。如果把他的话说得通俗点,就是“谢谢大家很恭敬地来听我的讲课”。因此,我们不能说“请大家来聆听我说话”“请学生来聆听我的课”。虽然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应该“聆听”,也就是恭敬地听,但这个“聆听”一词由自己来说,就显得不够谦虚,反倒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
因此,这个“聆听”应该是由自己对于他人的话语表示恭敬地听,而不是自己要求别人来“聆听”自己的话语。
二是用于下对上,也就是下级、晚辈等对于上级、长辈的话语进行认真地听、恭敬地听,而且所听的多是上级、长者、可敬者的语言、教诲等。下面举例说明——
1.一册在手,目光穿行在文字间,恰如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闻广博的老者娓娓而谈。
2.近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里,会场很静很静,没有一点喧哗声,全场人静静地在聆听。
上面的例子中,第一个是说“聆听”老者的话语;第二个是说“聆听”老师的讲课。这两个例子都是下对上的“聆听”。
三是表示静静地听、细细地听、关切地听,听的多是喜欢的、要品味的或想听清的声音。也就是说,“聆听”的对象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是想听的东西,因此,这个“聆听”的感情色彩应该是属于褒义的、积极的、向上的,给人力量与鼓舞的。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我站在辽阔的田间,聆听丰收的声音。
2.心静了,天籁之音便是人生最美好的乐曲。不妨置身自然,聆听静寂的四野,心会趋于平静。
3.我再次强调,聆听音乐时应发挥记忆力的作用。
上述例子中,聆听的内容是“丰收的声音”“静寂的四野”“音乐”,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东西。
“聆听”与“谛听”“倾听”是有区别的。“谛听”多强调仔细听,如凝神谛听,屏息谛听。
“倾听”是表示侧着头用耳朵认真地听,比如侧耳倾听;也可表示细心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听的常常是意见、申诉、呼声等,这时可以是直接听,也可以是其他方式了解,比如倾听他人的诉说、倾听群众呼声等。
聆听(líng tīng)
【基本解释】
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一般多用于教诲、报告、演讲、讲学、朗诵、故事等有关人的活动,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如风声、雨声、歌声等
【出处】
出自汉杨雄 《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於斯矣。"
【运用示例】
朋友之间最默契的交流在于聆听彼此的心声。
清幽的草原传来一阵阵虫鸣,我用心聆听,似乎感受到了虫子也在赞美生活的美好。
夜深了,我聆听着窗外的雨声,心里想着良人的归来。
【近义词】
凝听、谛听、倾听、细听、近听
【辨别】
倾听与聆听: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一般指上级对下级 ,如"民情"、"意见"、"心声"、"呼声"等,因此一般表示上级听取下级的意见、报告等。